三江源,群山巍峨。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人才,以“组团”之势,将足迹深深镌刻在青海这片辽阔土地上——
山洪肆虐的寒夜,他们在数十个滑坡险点间奔走,协调物资、传递温暖;
疫情突袭的关头,他们从“格尔木保卫战”到西宁疫情防控阻击战,处处留下无畏的身影;
积石山震颤的时刻,他们星夜成军,14支医疗队如神鹰般飞抵,奔向救死扶伤、排险疏浚、转移群众的一线……
2022年起,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在青海省全面铺开。来自6个省市的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视高原为故乡,视发展为己任,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援青工作,为青海全省特别是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7月,涉藏6州人民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启动,通过“以院包科”模式全方位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高原的风霜,淬炼着初心;发展的难题,考验着与时间角力的勇气。记者踏上青海大地时,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的三年征程已近尾声,然而他们的步履从未放慢,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观念的重塑
西宁市元朔山麓,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红墙黑瓦在空旷的天地间格外醒目。三年前,来自上海的7名援青教师扎根在这雪域学府,被孩子们亲切唤作“上海的格桑梅朵”。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至今难忘初登讲台的那一刻:“‘小卓玛’‘小扎西’闪闪发亮的眼睛真让人动容。我们能带给他们什么?”在牧区顶风沐雪的日日夜夜,他们豁然领悟:援青,不只是援硬件、援技术、援知识,更为根本的,是培育那根植人心的教育观念。
由此,常途牵线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不仅传授编程之技,更着重淬炼迎难而上的胆魄与解决问题的智慧,让少年英姿在机器人赛道上尽情展现;精心设计“行走的课堂”,引领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去拥抱辽阔的世界。
春去秋来,孩子们的眼界与心路一同延展。踏上“沪果情 同心缘”红色研学之旅,他们抵达东海之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的庄严肃穆,领略钱学森图书馆的科技之光,与沪上同龄人同窗共读……“这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援青教师周全感慨万千。
在资源相对匮乏的雪域,重塑观念绝非坦途。“观念不会凭空而生,它需要沃土,更需要持续的滋养。”山东援青医疗队队长、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洪光甫抵海北,便深感使命如山。
为助力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争创三级医院,负责对口支援的山东省,在选派计划的12名医疗人才基础上,又增派了39名医疗精锐。“没有新生儿科,现在就建!”“当地医生做不了小切口植入钢板手术,马上手把手教!”在缺氧的高原上,周岩、亓玲、张中禹等援青医生只争朝夕,催动着整个医疗系统加速奔跑。
医院大厅信息展板上的“山东援青专家”名单,可谓星光熠熠。令当地人大开眼界的是,这份医疗人才名单上,计算机科学技术、法规事务、财务专业的人才也赫然在列。
“医院欲腾飞,现代信息之翼、科学管理之舵缺一不可。为了完成‘青藏高原地级市三级医院拼图的最后一角’,我们山东老家把能搬的家底都搬来了。”李洪光目光坚定。
努力终获回报。2025年4月,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提前完成三级医院创建任务。归期将至,这批白衣天使实现了最大夙愿。当地医生周生瑞坦言,更珍贵的收获,是从援青队伍身上习得的全新视野:“医者之道,并非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提升医疗水平,不能囿于技术本身,更需体系、观念、管理的协同并进。”
使命的重组
上海援青人才、玛沁县人民医院院长朱鑫璞是高原医学神经内科专家,他的临床研究与实践,有效纾解了高原人群的睡眠之困、高原反应之扰、脑卒中防治之难。然而,他深知团队的使命远不止于医术本身——
他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肩负“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之责,在高原的炊烟与奶茶香里,与干部群众心手相牵、力聚一处;
他们是沪青资源的架桥者,“倾尽全力,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医疗资源”,努力实现现代医院建设的目标;
他们更是医疗人才培养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开拓者,矢志锻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如今,这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里,有4名朱鑫璞悉心培养的“高原弟子”——冶文辉成为玛沁县第一位青海省“昆仑英才”;智华尖措将一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为全州乡镇卫生院之首;尕藏卓玛成为院感管控的能手;刘晓伟成功开展当地第一例无痛支气管镜下的异物取出术。
2022年以来,各支援帮扶团队累计结成1200多对师徒关系,选派300余名本土医护人员赴外省学习培训,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840余期,培训本土医疗人才3.16万人次。
在海南州高级中学,江苏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初定的规划,早已被他们自己超越。他们实施“彩虹工程”,与江苏7所援派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引入名师“空中课堂”,让优质资源跨越山海;他们深耕“白杨工程”,推进师徒结对、岗位练兵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在他们的浸润下,课堂焕然新生——仅2023至2024年,132节课荣膺州级优质课。
江苏援青校长徐红芬调研时得知,海南州一些中学师资薄弱,有的学科组甚至无一名高级教师或骨干引领。她和团队踏上了艰辛的“送教下乡”路,深入牧区,为海南州二民高、四民高、五民高等校送去示范课、听评课和专题讲座。在徐红芬和团队推动下,海南州高级中学与多校结成区域教研联盟,共研、共考、共赛。他们的足迹延伸至黄南、果洛等地,在广袤的草原戈壁撒播着教研火种。
在海南州的幸福滩,有一片荒芜的山坡,徐红芬每年都带领师生前去植树。高寒之地,树木成活艰难,在师生的坚持下,终于种出一片小树林,顽强挺立于风沙之间。这何尝不是他们使命的隐喻?
人生的重奏
上海援青专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汤声声回忆初抵果洛的感受时,措辞颇有“二重奏”意味——“苍白的脸色,莫名的喜爱。”苍白,源于高原反应后骤降的血氧指数;喜爱,则因她的“每个艺术细胞都被眼前的壮美雪域激活”。
2022年起,她与共同援青的李鹏校长团队,为牧区少年麻切仁措提供系统音乐指导和文化课帮扶。仅一年,麻切仁措便以优异成绩叩开上海音乐学院大门,成为果洛历史上、上海对口援青15年来首位考入该校本科的藏族学子。
来自黄河源的少年,在千里之外的长江尾翻开了成长新篇;来自长江尾的师者,将黄河源视为第二故乡,在此谱写着人生乐章的“高原重奏”。汤声声倾力打造的藏族青少年管乐团,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她发起的“音乐思政课”,让民族团结的雄浑乐章响彻果洛六县乡镇。“原来,一个音乐教育者的人生,可以如此辽阔而丰盈。”汤声声无数次把这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化作音符,谱入作品。
有太多援青干部人才如汤声声一般,本是奉献者,却将这段高原岁月视为党和人民对自己的珍贵馈赠——
浙江援青医生、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单国栋,被牧民亲切唤作“布鞋院长”。他脚下那条用布鞋丈量出的高原医疗振兴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后继者。
北京援青医生、囊谦县人民医院院长岑强,采用“组团式”帮扶“集团军”模式,汇聚八方资源于囊谦,让高原医院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体质”。
天津援青教师、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原校长姜伟倡导的“每日打卡”“小步走、勤反馈、重基础、看进步”等教学法,已如春风化雨,融入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师生的日常。
记者此行的最后一站,是果洛州民族歌舞团。排练厅里,当地学生乐团深情演奏着汤声声创作的《祝福草原》《吉祥欢歌》。悠扬旋律穿透屋顶,仿佛在对话辽阔苍穹,又仿佛在送别即将返程的恩师。
凛冽的风,依旧呼啸;坚韧的格桑花,一茬接一茬,在这离天最近的青藏高原盛放。当地高二学生昂桑轻声说:“到了这片高原最美的7月,新的一茬花儿开起来的时候,又一批援青的好医生、好老师就来了!”(记者 彭景晖 万玛加 王雯静 通讯员 甘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