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上绑好带子、给双手套上T形“假足”、再头朝下弓背驮起厚重的服饰,整个世界仿佛瞬间颠倒了过来……这几天为了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00后演员张希越又练起了不为人熟知的非遗项目——二鬼摔跤。9月19日,《清明上河图密码》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开演,剧中除了各有风姿的北宋八子和惊才绝艳的探案三人外,导演王骏晔还特别选取了三项非遗——二鬼摔跤、竿傀儡戏、鲤鱼灯作为幕间的段落表演,增添别致的亮点。
张希越(右)与“师父”程龙(左)、耄耋之年的“师爷”(中)合影。(受访者供图)
“这是我第一次在表演的过程中就听到掌声。”在上话排练厅,一身潮服的张希越告诉记者。虽然个头182cm的他要躲在漆黑狭小的空间内又蹬又摔,但他觉得学会古老的二鬼摔跤是一件特别“酷”的事。在台上,二鬼摔跤的表演仅占一分钟,但也正是这一分钟,张希越与这门技艺结下了缘分。今年初,他前往山西晋中市的太谷县,与“线上老师”见面,并亲身感受了一把当地的社火。话剧舞台上的二鬼摔跤虽是惊鸿一瞥,但在现实生活中,这项表演与从事的艺人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随着巡演,《清明上河图密码》把二鬼摔跤演进了全国各地的剧场,“让这项非遗多亮相一次,我心里的快乐和使命感就多一分。”张希越说。
“大海捞针”找老师
作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是传统的民俗娱乐方式。由一位演员背驮着二套傀儡摔跤道具,通过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呈现两个“鬼”摔跤的场面。《清明上河图密码》正是巧妙利用“二鬼”之间相互抵抗、搏斗的表演属性,来演绎剧中人物郎繁和章美的冲突。“起初我提出二鬼摔跤,大家都觉得我疯了,认为这跟作品本身没有什么关系。”王骏晔说,“后来在我解释后,剧组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形式,既新颖又好玩。”
在山西太谷县,程龙在武馆内向张希越示范动作。
不过,表演二鬼摔跤不止“好玩”这么简单,“谁来演”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和不少人一样,张希越也是头一次听说这项非遗。“我应该不太行”,这是他上网查完资料后的第一反应。但抱着多站在舞台上的心情,张希越向导演毛遂自荐,“我来试试吧”。二鬼摔跤小众难学,“找谁学”很快成了第二道难关。
在山西太谷县,程龙在武馆内向张希越示范动作。
找老师的过程像“大海捞针”。江浙沪没人做这行,抖音上搜出来的全是民间老艺人在村里宴会、酒楼开业时的表演片段,要么是模糊的远景,要么根本联系不上表演者。张希越甚至一度在售卖二鬼摔跤道具的线上店铺求助,但对方发来的视频不太行。有一天,他在浏览社交平台时,意外刷到了一条程龙和赵强表演二鬼摔跤的视频,两人从小师承当地的老艺人,学习这门技艺。就这样,两位95后的山西青年成了张希越的“师父”。
在山西太谷县,程龙在武馆内向张希越示范动作。
一开始,教学通过线上视频进行,师父上一节课,张希越练三天还课。要演出二鬼的“活人感”绝不是靠蛮力,双臂得模拟假腿的受力感,真腿要跟假腿配合着动,上半身的浮动也要跟上节奏。15天后,张希越学会了基础的脚法,开始和老师一起商量编排“节目”,填满舞台上的一分钟。下马、交叉步、旋子、翻身上马……最后,近20个动作在剧中呈现,3秒一换让观众目不暇接。张希越的手指一度因为撑着T字杆太久而破皮出血。“越是这样,手指夹得越紧,伤口越深。”他对记者说,“但在舞台上肾上腺素飙升,也不觉得疼了。”二鬼摔跤的表演过程中,演员的头要始终朝下。张希越不仅要克服充血感,也要在几乎看不见舞台的情况下完成进场、表演、退场。
“又累又脏”也不舍得放弃
随着不断地练习和演出,张希越渐渐有了二鬼摔跤的肌肉记忆,“去山西亲眼看一看”的想法也在他心里扎了根。今年春节期间的一天,张希越收拾完行李,早晨从上海乘飞机前往太原,随后乘车2小时抵达了老师所在的太谷县。过去在这里,30岁左右的男性几乎人人都会些二鬼摔跤的基础招式。如今的太谷县共有34万人,还在坚持这项古老技艺的人两只手数得过来。
山西社火中的二鬼摔跤。
与舞龙舞狮象征着好彩头不同,即使在寥寥无几的商演机会中,寓意“驱鬼辟邪”的二鬼摔跤也往往排在最后一个。春节中的社火,可以说是二鬼摔跤可以登场的唯一机会。程龙给张希越算过一笔账:去年一整年,他总共只接到一场二鬼摔跤的商演,演出费300元,且这笔钱迟迟没能拿到手。
山西社火中的二鬼摔跤。
不比在剧场的演出条件,在社火表演二鬼摔跤是“又累又脏”的辛苦活,演员在马路上翻、滚、踢。年初的太谷气温接近零下十度,即使是穿了好几条裤子,社火结束后程龙的腿上还是摔出了触目惊心的淤青和伤痕。张希越曾问程龙为什么坚持干这行,他回答——“可能就是一点点荣誉感吧”。每年社火表演,总会有一群人跟在程龙后面鼓掌叫好,让他再“摔一个”,“他们的笑容能给人带来很大的治愈。”
从山西回来后,张希越和程龙还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最近的聊天里,“龙哥”还提醒徒弟表演的时候要带上护膝。《清明上河图密码》新一轮开演在即,张希越有个小小愿望——能背着二鬼摔跤的架子,和观众谢一次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