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芙
编辑|江娱迟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现在的社会上,最让人关注的就是食品安全,而预制菜成了很多人的“心病”,很多人会选择去堂食就是为了吃到新鲜的菜品,可没想到的是,现在的预制菜能够这么普遍。
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老罗炮轰西贝预制菜一事,在舆论场掀起不小波澜,多数声音倾向支持老罗。
但热闹之外,不少潜藏的疑问值得细究,预制菜本身真的该被诟病?西贝喊着起诉算正常维权还是反向操作?
那么,按照西贝的说法,究竟什么才算是预制菜?消费者面对菜品是不是应该享有知情权?
老罗炮轰西贝
老罗炮轰西贝,除了“挺”与“喷”,还能聊点什么?老罗吐槽西贝预制菜这事儿,网上几乎一边倒挺老罗,但咱们静下来琢磨琢磨,肯定有人心里犯嘀咕:这事儿就没别的说法了?
与其跟着情绪走,不如把这些疑问摊开了聊,说不定能把“消费者知情权”这事儿想更透。
或许有人会说,罗永浩不就是蹭流量嘛!之前不管是直播卖货还是说别的事儿,都爱搞点争议话题,这次吐槽西贝,说不定就是想靠热搜刷存在感,哪是真为消费者出头?
这话听着不算没道理,老罗确实自带话题体质,一开口就容易上热搜。
但咱们得看他做了啥,不只是说句“恶心”就完了,他提了“预制菜强制标注”的建议,还搞了“10万悬赏找料包”,把自己一个人的吐槽,变成了大家对“知情权”的讨论。
就算他有“蹭流量”的小心思,可最后实实在在推动了一个真问题,咱们花着现炒的钱,到底能不能知道吃的是啥?
大众要的不是“完美的维权者”,是“有人替自己说话”,老罗就算有表演成分,至少把“好多人想说却没处说的话”喊了出来,这总比光靠吐槽博眼球强。
从另一个角度看,预制菜现在多常见啊!便利店6块钱的饭团、肯德基的炸鸡,不都是预制或半预制的?也没见谁骂,怎么西贝就被揪着不放了?
更有人说老罗这是小题大做,把预制菜说得像洪水猛兽似的,这话还真没说错,预制菜本身不是问题。
咱们吃便利店饭团,明知道是中央厨房做的,照样买;吃肯德基,也清楚炸鸡是提前腌制好的,没谁觉得被坑。
但为什么到西贝这里却成了“十恶不赦”的存在?
西贝的“预制”
西贝的问题不在“用了预制菜”,而在“藏着掖着”,一边可能用“现做”“锅气”这种词暗示自己是现炒,一边后厨堆着复热包,价格还卖得跟现炒一样贵,甚至更贵,这就说不通了。
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是“被蒙在鼓里”,你要是早说清楚是预制菜,愿意买的人自然会买。
可你又想赚现炒的钱,又不想说真话,这才让人不舒服,老罗吐槽的,本质是这种“信息不对称”,可不是跟预制菜较劲,这真不是小题大做。
还有人可能替西贝抱不平,西贝老板说要起诉,不就是正常维权吗?万一罗永浩说的几乎全是预制菜不准,西贝总不能让人随便骂吧?怎么就成反向公关教科书了?
因为西贝的操作实在太迷了,否认用预制菜却拿不出任何检测报告。
之前人民网还报道过西贝“80%用预制菜”,现在又说“100%非预制”,前后矛盾,最后放话“起诉”,反而引发正义。
本来不少人只是路过看看热闹,一听说要告,反而都来扒西贝的预制菜证据,越抹越黑。
这哪是维权?分明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也难怪大家说它是“反向公关”。
或许有人还会担心,要求餐饮分级标注现做、中央厨房、复热时长,听着挺好,但中小商家哪扛得住这个成本?最后还不是把钱加在菜价上,让消费者买单。
但我们要知道,透明化不是“增加成本”,是“赚信任”。
消费者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愿意为“明白消费”买单,认真做现炒的商家,也能和靠预制菜蒙人的商家区分开,反而能形成“好商家越来越多”的良性循环。
透明化是品牌最好的“保费”,花点功夫标注清楚,换的是消费者长期的信任,这多值啊。
这事儿的核心不是“老罗对不对”,也不是“西贝该不该用预制菜”,而是咱们消费者能不能“吃个明白”。
结语
在这件事情中,老罗把“我觉得被坑了”这种个人感受,变成了“大家都该有知情权”的公共话题,甚至推到了“要不要立法规范”的层面。
不管他最初的想法是什么,至少让“预制菜标注”这事儿被更多人关注,让商家不敢再随便糊弄。
毕竟咱们去外面吃饭,要的不就是“花了钱,吃得清楚、吃得值”嘛,这份“明白”,才是最该被守住的。
面对西贝这样的菜品,你认为是预制菜还是“现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