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原创 明明表演拉胯成这样,她们却还敢坐评委,难怪网友吐槽炸锅

明明表演拉胯成这样,她们却还敢坐评委,难怪网友吐槽炸锅

有时候,娱乐圈就像个大型迷惑现场。

你以为谁谁谁业务能力不行,结果一转眼人家正襟危坐当起了评委,还带着一副“我最专业”的架势。

这种画面搁普通人身上,可能就是去年还在培训班学做饭,今年就成了烹饪大赛的评委,搁谁看谁不迷糊?

就说最近的几场影视节吧,原本评委席应该是业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技术过硬的代表人物才能坐上的位子。

可结果呢,一些表演水平一直被观众吐槽的演员居然也能被推上去,难怪一公布名单,评论区立马炸裂。

像今年六月,金晨当上电影节评审的消息一出来,整个网络都不淡定了。

说实话,金晨出道也十多年了,可你让大家随便说一个她的代表作,大多数人都得愣个半天。

演技这事儿,有时候不是靠长得好或者跳舞厉害就能混过去的。

观众看她的戏,常常是要么太生硬,要么总有点像在演自己。

你说这样的业务水准,突然变成要给同行打分、点评的人,难怪网友觉得“离谱到家了”。

再看张子枫,这位童星出身,获奖不少,粉丝也有,但年纪摆那儿——还没大学毕业多久。

你让一个还在摸索的年轻女孩去点评那些拍戏二三十年的前辈,大家心里多多少少都有点说不出的别扭。

网络上甚至有段子说:“张子枫评你,你还得感谢她没在你小时候演过你的女儿。”这话虽是玩笑,可侧面反映出大家对评委标准的疑问——到底是看年龄资历、演技积淀,还是单纯看曝光度?

陈坤那档子事同样扎心。

金鸡奖评委名单一公布,“陈坤怎么也在?”质疑声就没停过。

陈坤最火的几部戏,早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近几年他的表演反而逐渐模式化,不少网友说他演啥都是一套动作一张脸,缺乏新鲜感。

可是就这样,评委席上依旧有他的位置。

有人开玩笑说:“以后是不是谁流量高、话题多,评委席就自动解锁了?”有点讽刺但也挺扎心。

再说董子健。

比起其他几位,他更容易引发争议。

董子健拿过一些奖项,可大家一提到他,基本印象就是“有点平,没啥亮点”。

他演戏既不拉垮到让人抓狂,也没高到让人佩服。

偏偏就是这种“中不溜”的水平,成了某些电影节的评委。

你说这评出来的奖,是不是让人心里打鼓?

其实不只是这几个人,娱乐圈这几年评委席的“年轻化”“流量化”,眼瞅着成了趋势。

你说是行业缺人吗?

显然不是。

放眼整个影视圈,有演技有经验的演员、导演一抓一大把,可真正能坐到评委席的,有时候偏偏成了最会营销、最能蹭热度的人。

难道影视节就真的成了流量明星的“自我表彰大会”了吗?

网络上吐槽归吐槽,也有一部分网友说,“人家也是一步步熬上来的,谁没年轻过?”话虽如此,但评委这个身份,确实承载着行业的标杆意义。

如果评选标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重流量轻资历,那行业只会越走越偏。

更别说,普通观众的信任感也会被一点点消耗完——你今天选个演技一般的当评委,明天是不是可以直接开直播喊粉丝投票选影帝?

其实,这种现象不止在娱乐圈,很多行业都有类似毛病。

年轻人/流量达人快速上位,外行领导内行,把努力和专业一步步边缘化。

看着评委席越来越不像评委席,有人调侃:“以后是不是连观众都能抽奖当评委?”笑归笑,背后是真的让人无力。

最后,多说一句,谁都不否认演员也需要成长空间、行业要有新鲜血液。

但评委这个位子,不是用来镀金的。

大家都希望看到的是实力过硬、经验扎实的人带头引领行业,而不是靠热度和包装抢占资源。

毕竟,观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就像每次评委名单出来之后,评论区一片翻车声,说明大家最在意的,还是作品和专业本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原创 明明表演拉胯成这样,她们却还敢坐评委,难怪网友吐槽炸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