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筱晓
编辑|筱晓
“我学历不高,长相又丑,也就只有给老外修修脚的工作能做。”
面对镜头,罗玉凤如此评价自己在美国的生活,但更多人熟知她的另一个绰号“凤姐”。

微博上一段曝光凤姐近况的视频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她曾经“脱落”的门牙竟然完整的待在口腔里。
但越发肥胖的凤姐,却与2009年那个凭借“雷人征婚”爆红的“初代网红”判若两人。

远走美国梦碎纽约
2025年5月以来,凤姐通过多场视频采访罕见曝光近况。
曾经的她体重已达160斤,面部浮肿、发际线后移,最触目的是口腔状况。
上下门牙脱落数颗,齿间豁口明显,但也有人说是P的,只是画面中的她早就没了从前那股自信。

美国的牙科治疗费用昂贵,普通补牙就需要1000到3000美元不等。
如果这是真的,很难相信凤姐在美国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
对于蜗居在纽约贫民区15美元一晚的破旧民宿的凤姐来说,补牙的费用将是个天文数字。

屋内家具老旧,公用卫生间飘着霉味,凤姐日常也只能依赖高糖高脂的廉价快餐度日。
这种直接导致她健康状况恶化,却因经济拮据无法改变,如今再被采访,似乎生活已经改善。
在视频中,罗玉凤自曝并没有取得绿卡,只有短暂的居住权。

为获得合法身份,罗玉凤甚至尝试申请政治庇护,被移民局认定为“预谋滞留”。
后来她还因发表“烧美国移民局”的极端言论,面临被遣返的风险。
到最后,她只能在纽约多家美甲店打工,每周工作6天,每天12小时。

只有在为客人修脚时,40岁的罗玉凤才终于低下了曾经高昂的头。
最新的采访中她多次重复“活得没有自尊,谁都可以骂我”。
曾经那么傲气的她,言语间早已褪去当年的张扬,只剩对生活的无力。

如今的凤姐眼神黯淡,谈及未来自嘲“谁还敢娶我”。
而面对国内铺天盖地的嘲讽和网暴,凤姐明显只剩下后悔和无奈。
那句“宁死也不回国”的誓言,已成为她美国梦中最苦涩的回声。

一场精心策划的征婚
罗玉凤的网红之路始于2009年,却没能顺利的走下去。
她在天涯论坛发表征婚帖子《我想找个北大清华男结婚》,并列出了七个苛刻的征婚条件。
她要求对方必须是“北大清华硕士、经济学专业、有国际视野,年龄25至28岁。

就连身高也被规定在1米76至1米83,还得无生育历史,是东部沿海户籍。
而罗玉凤自我介绍是“身高1米46,大专文凭、博览群书、较为狂妄”。
这种巨大反差立刻引爆全网,但随后,她在地铁站发放了1300份征婚传单。

最终这些奇葩的行为被上海媒体广泛报道,获得了”陆家嘴征婚女“的称号。
凤姐的网红之路由此开启,并一发不可收拾。
2010年,她登上江苏卫视《人间》节目。

抛出“9岁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人能超越我”等雷人语录。
这些言论让凤姐迅速吸引大量关注,却也成为她至今无法摆脱的标签。
但那些最渴望聚光灯的人,往往是童年最缺乏关爱的人。

罗玉凤在成为人人讨论的凤姐之前,是个不得不干农活、做家务的农村妹。
7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改嫁,在继父家备受冷落。
童年阴影很可能塑造了她极度渴望被关注的性格。

只因母亲曾告诉她,讨好继父,才有书读。
而她做这些家务也只为换取上学的机会。
这种低人一等的心理烙印,可能正是她日后极度渴望被关注的原因。

平凡的生活无法满足她的内心渴望,直到凤姐带着全部积蓄前往上海。
她投出上万份简历,最终只能在家乐福超市做收银员,月收入不超过1500元。
后来罗玉凤突发奇想,办下了美国签证,她才将人生换了种活着的方式。

2010年11月,罗玉凤在微博宣布获得美国签证,并表示出国就没有打算回去。
她带着梦想和积蓄踏上美国土地,声称要去寻觅奥巴马了。
然而正如采访中她的真实感慨一样,美国生活远没有罗玉凤想象的那么美好。

从励志榜样到全网封杀
凤姐其实也有无数次可以逆风翻盘,成为人生赢家的时候。
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流量变现这种说法。
以她掀起舆论的能力,放到现在玩网络,也高低算得上是个大网红了。

包括现在还有很多平台的营销号,还在拿凤姐曾经的采访视频获取关注。
她曾签约凤凰新闻客户端成为签约主笔,但却因胸无点墨,没办法稳定输出文章。
她没能延续靠关注度吸金的能力,却因为发表争议言论,遭到全网封杀。

微博账号被注销,国内的网购平台甚至公开宣布拒绝向凤姐销售任何手机。
祸从口出在凤姐身上具象化了,她也从励志榜样沦为反华分子。
《环球时报》就曾发文质疑凤姐为获得美国绿卡,不惜捏造在国内遭歧视压迫的悲惨遭遇。

尽管凤姐否认这些指控,但她的公众形象已无法挽回。
当凤姐真正落地美国,她的悲惨生活才刚刚开始。
每天工作12小时仍收入微薄,仅够支付房租和廉价饮食。

这种高强度劳动与营养失衡的循环,进一步恶化了她的健康。
从她的处境来看,即使有机会被送入学校深造,也很难再改变她的命运了。

曾经的流量女王如今成为纽约街头的美国大妈。
尽管前后对比下的反差,大的让人无法接受,但却都是罗玉凤自己的选择。

结语
从山村到小镇,从上海到纽约,罗玉凤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但知识的贫瘠和精神的亏空,却让她始终未能真正的落地生根。

或许直到今天,40不惑的凤姐才终于明白。
飞蛾扑火的勇气固然可嘉,但火焰却还是会将飞蛾烧成灰烬,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