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内蒙古巴彦淖尔的沃野之上麦浪翻涌,生机盎然。7月2日,一场聚焦城乡就业创业良性互补的“头脑风暴”同样热烈。在巴彦淖尔市政协召开的“挖掘乡村振兴就业创业潜力 促进城乡就业创业良性互补”专题协商会上,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大学生新农人。这些怀揣理想的青年代表,带着扎根乡土的实践经验与真知灼见走进会场,用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与政府部门、政协委员共同探索城乡就业创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专题协商会紧扣“挖掘乡村振兴就业创业潜力”核心议题,旨在通过政协协商民主平台,凝聚各方智慧,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就业渠道单一、资源整合不足等难题。“大学生新农人群体既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也是政策优化的‘前沿观察员’,他们的参与为协商会注入了鲜活的实践视角,让建言更接地气、更具实效”。巴彦淖尔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王勇说道。
“曾经,我把‘跳出农门’视为人生目标。如今,我却选择以双脚丈量这片土地。”市政协委员、杭锦后旗民上殷合作社理事长吕小雅的话语道出了许多返乡青年的心声。2019年,吕小雅毅然放弃城市的工作,返乡创办合作社。经过6年耕耘,合作社托管土地面积达2万亩,年带动千余人次就业,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标杆。
在协商会上,吕小雅直击农忙时节用工短缺与季节性闲置矛盾突出农村用工痛点。她建议,通过搭建村级用工服务平台、规范农业灵活用工机制,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精准调配。这一提议与协商会“促进城乡就业资源互补”的目标高度契合,市人社局负责人现场回应,将进一步完善“乡村用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探索“订单式”劳务对接模式,推动城乡劳动力资源高效流动。
“手机就是新农具,直播就是新农活!”临河区人大代表、三农自媒体创作者张娟用镜头讲述乡村故事,让家乡特产“火出圈”。通过直播带货,她累计助农销售额突破40万元,还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客流增长30%。在协商会上,她展示了一段记录河套小麦收割的短视频,画面中金黄麦浪与无人机作业交织,吸引众人目光。
“官方与自媒体联动,才能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张娟呼吁,建立常态化的乡村资源推介机制,鼓励自媒体创作者挖掘乡村文旅、农特产品等特色IP。这一建议与协商会“整合资源、创新就业模式”的议题不谋而合。市文旅局负责人当即回应,计划成立“乡村自媒体创作者联盟”,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和资源整合,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乡村推广矩阵,助力乡村就业创业多元化发展。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我找到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最优解’。”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先锋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张婷讲道。这位农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通过“人才集聚计划”返乡后,从植物医生跨界为乡村农推官,带领身边人成立电商工作室,将当地枸杞、葵花籽等特产销往全国,销售额年均增长超50%。
“乡村发展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张婷坦言,目前乡村人才引育存在政策落地不足、配套服务滞后等问题。她建议,构建“高校+企业+乡村”的人才共育模式,完善创业孵化、技能培训等全链条服务。这一建议直击协商会“强化乡村人才支撑”的关键议题。河套学院党委副书记宋长江现场表态,将把相关建议纳入“新农人孵化基地”建设规划,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仅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市政协委员刘永生发言,道出了协商会的核心价值。数据显示,近三年巴彦淖尔吸引超2000名大学生返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0余家,带动就业超万人。
巴彦淖尔市政府副市长赵永君表示,将系统梳理会上提出意见建议,围绕协商会确定的“政策优化、资源整合、人才培育”三大方向,立足全市城乡特点,坚持城乡两端发力,注重乡村就业扩容,积极探索以城乡就业一体化、均等化,形成以城带乡、以乡助城、城乡互补的河套特色就业创业模式,推动协商成果转化为促进城乡就业创业良性互补的实际举措。
“当青春与乡土相遇,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动人的注脚。”巴彦淖尔市政协副主席张秀文的总结为这场充满活力的协商会画上句号。从田间地头到协商会场,大学生新农人正用智慧与汗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也为政协协商民主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