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问了,贾玲不是因为塌房、退圈,也不是被骂怕了,更不是情绪崩溃。她不过是简单地——不想再陪你们玩了。
她选择了头也不回地离开,离得干脆,离得彻底。那一走,留下的,只有所有那些期望她“继续搞笑”的人,尴尬得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你看,观众的期待总是在变,却从未有过一丝真心。她胖的时候,你笑着说她接地气;她瘦了,你就说她炒作,为了票房不择手段;她拍搞笑电影,你捧她为“喜剧之王”;她尝试拍一部严肃的拳击片,你就开始嘲笑她“借减肥洗白”。那么问题来了,贾玲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留在你们面前,活得让人接受?——她也想通了:不做了,随你们怎么看。你们说她“变了”,是啊,她变了。如果她不变,早晚会被你们笑死。
贾玲曾经是什么?上综艺不化妆,穿男装,毫不顾忌地把自己当作笑料,谁嘲笑她,她就接谁的梗。什么“女汉子”“胖妞”“冯巩门徒”“一人撑起春晚喜剧线”……这些标签听起来或许光鲜,但背后无非是一句话:你适合被喜爱,因为你从不威胁任何人。她演你熟悉的角色,说你耳熟能详的段子,哭时你为她落泪,笑时你觉得她真诚、亲切,像你身边那个懂事的朋友。可是,她突然停了。她开始沉默,开始打拳,开始减肥,开始拍一部让你无法轻松一笑的电影。你不能接受了。因为她不再按你的预期成长,她不再搞笑,不再自嘲,不再卖弄可怜,也不再用“我就这德性”来让你们宽慰自己。她翻脸了,不再演了。
你说她“营销”,说她“人设翻车”,说她“票房靠身体”。我告诉你:她是真的瘦了,不是靠AI修图;她也真的累了,不是微博带货累的。她用自己一层一层剥离的肉,拍了一部你连骂她时都不敢反击的电影,然后悄悄下线。贾玲,真的很有礼貌。她不是“销声匿迹”,她是自己拔掉了网线。
有人问:“你看沈腾还在,马丽也在,怎么就只有贾玲消失了?”你是不是忘了,她可不是在等通告,她是导演,是老板,是整个影片的操盘手,她不再只是艺人,她是创作者。你以为她没有新戏,是因为没人找她?大碗娱乐一天能收到几十个剧本,光是《热辣滚烫》之后找她代言的品牌就能排到长城。可是她不想动了。
她不想再扮演那个“你们以为她应该是”的角色了。你想看她回春晚?她知道,回去只是重蹈覆辙。你想看她拍个《李焕英2》?她知道,那是将自己的生命再次出卖。你想看她去综艺捞热度?她知道,所有的问题都会被“你现在多少斤了?”盖过去。
她怕什么?她不怕骂,不怕失败。她怕的是连说话都没人听她说完,就被笑场打断。所以,她走了。不是退圈,是抽身。不是退出娱乐圈,是回避那个早已被定义好的人设。
说白了,她彻底明白了:这一代观众,不值得她一直为他们演下去。喜剧演员最难的,是你永远不允许他们改变。你看得懂周星驰拼尽全力拍《功夫》,你也知道黄渤终将成为导演,你甚至能接受沈腾挑战正剧。但你无法接受贾玲的改变。为什么?
因为她是“你最不设防的熟人”。她每年出现在你除夕的电视上,说你听得懂的方言,哭时让你感同身受,笑场时你觉得她像你认识的那个亲姐姐。她如果不再是你记忆里的那个样子,你就会不舒服。你想把她重新定义,按回原地。可是对不起,她走了。你再也定义不了她了。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并不是一篇人物传记,也不是一份回顾报告。这只是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她累了、选择远离的故事。我们坐在这里聊聊,无法替她做决定,但至少,请不要再继续消费她曾经的模样,那个你觉得她应该有的“样子”。
贾玲去哪了?她在让那个胖嘟嘟、笑起来特别甜、说话像打趣的、你认为一辈子都不会改变的自己,慢慢死去。
她不欠我们任何东西。不是每个搞笑的人都应该为别人带来轻松,牺牲自己的人生。不是每个胖子都应该一辈子保持体型,满足你心里的某种优越感。不是每个女导演都要“对得起票房”,你才允许她当个完整的人。
你可以不喜欢现在的贾玲,但请记住:你不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也不是你情绪的垃圾桶。她走了,不是坏消息,她不再回来,也不是遗憾。如果她哪天回来了,那一定是带着新的力量,而非笑话。
这就是我对贾玲的写照,不是人物志,也不是复盘报告,只是一个女人,她真的累了,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