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情牵“三农”,多次深入安徽农村考察。他走过的乡村如今发展得怎么样?老乡们过得还好吗?近日,安徽省委宣传部开展“牢记嘱托 感恩奋行”集中采访,赴六安、滁州等地探访总书记牵挂的乡村。
农文旅融合产业兴
金寨县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是“六安瓜片”重要产区。春日明媚阳光里的大湾村茶园青翠,民宿错落,游客络绎不绝。“现在大湾村没有闲人,各家各户都在忙碌、奋斗。”山头上,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告诉记者。
过去,这里交通闭塞,产业薄弱,村民收入微薄。近年来,村里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旅游+”的致富新路。何家枝说,茶是大湾村的传统产业,如今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村里通过科学种植、品牌打造,使茶叶品质不断提升,销路越来越广。同时,村里还积极发展民宿经济,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田园生活。
陈德芳是大湾村最早发展茶产业的农户之一,之前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打零工。后来村里引进了大型茶企业,对陈德芳等茶农进行了培训,对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以前种茶比较粗放,通过对茶园改造和种植技能培训,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有很大提高。”陈德芳告诉记者,今年他的5亩茶田正在采摘中,随着游客量增多,今年销量很乐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湾村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的建立,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农耕历史。村里的老宅、古树、传统手工艺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今年76岁的村民陈泽申,他的老宅曾是脱贫攻坚座谈会的会址,如今已成为村里的重要文化地标。这座小院见证了村庄的变迁,也承载着村民们的集体记忆。“这里每天来访的人很多,我向他们介绍大湾村的变化,推介当地的农副产品。”陈泽申在老宅还经营一个小卖部,售卖金寨县当地的农特产品,有茶树菇、香薯干等,一年有3万至4万元的收入。他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如今的大湾村,已建成标准茶园5000亩、年收益1500万元,每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益7000万元。同时,全村还有54户群众发展了农家乐、农家小院和旅游民宿等相关产业,带动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增长。“村里将继续深化‘旅游+产业’模式,推动乡村振兴,让大湾村的明天更加美好。”对于未来,何家枝信心满满。
延链补缺绘就新篇章
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绿油油的小麦抽穗扬花,大棚里的蓝莓果如蓝宝石般沁人心脾,小岗盼盼食品厂里飘出阵阵清香,游客和来研学的孩子络绎不绝……
去年,小岗村被联合国旅游组织授予“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荣誉称号,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今年,宁洛高速小岗出口即将通车,小岗将实现5分钟上高速、半小时到县城、1小时坐高铁的便捷通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驶入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在小岗村产业园,安徽小岗新锣食品有限公司中央厨房及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基地一派繁忙,几栋大楼和厂房正拔地而起,工人们加紧施工,确保项目今年10月正式生产。“项目占地225亩,集生猪屠宰、分割、加工、储藏及肉制品加工于一体,拥有目前省内单体最大的屠宰能力和冷库库容,投产后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可达200万头,年产值30亿元以上,带动1000多人就业。”公司董事长刘甲浩告诉记者,该项目是在2023年第二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上签约的,去年9月开工建设,投资5.6亿元。
“过去,小岗村农业以种植业及农作物加工为主,新锣食品的建成投产将弥补养殖业不足,加粗、延长养殖业产业链,促进当地生猪养殖及冷链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凤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真是个好地方,自从改革开了放,凤阳一切新气象……”在小岗村“当年农家”景区,原生态凤阳花鼓老艺人的凤阳花鼓表演唱新《凤阳歌》赢得游客阵阵掌声。茅草房、打谷场、老物件……这里再现了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生产、生活场景,使人们穿越时空、收藏时间、留住记忆。同时,花鼓表演、凤画展示、木榨油、酿酒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呈现,令人耳目一新。节假日,在“大包干”签字室旧址昏黄的灯光下,情景剧《1978:十八个红手印》生动还原小岗村当年的那一声“惊雷”,让观众亲身感受到改革先锋的勇气和决心。
“小岗村结合AAAAA级景区创建,正全力打造以友谊大道‘两馆一家’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以小岗村宿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以国家级研学基地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游乐区,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擦亮小岗红色旅游品牌。”滁州市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强对记者说,随着小岗村宿功能的完善、小岗研学基地即将建成,小岗旅游将补齐游乐体验的短板,让游客留得下、住得久、玩得欢。
在小岗村宿,小桥流水、田野花木掩映下,一栋栋江淮民居别具风味,大礼堂、大食堂、特色小吃街、咖啡屋、茶室、台球室等设施随处可见,自驾营地、草坪露营、篝火烧烤、果蔬采摘等项目不断“上新”,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其中,让服务不断升级,游客体验感与日俱增。不远处,在小岗田野兴起的研学基地正加快建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