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关东大地乍暖还寒。
清晨薄雾刚散,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前房身村肉牛养殖户孔庆玲一家开始忙着侍弄牛群。近期肉牛行情回升,她脸上藏不住笑意:“最近总算支棱起来了!”
孔庆玲一家养牛20多年,目前存栏160头,前两年市场行情不好,最低出栏价格每斤才10元出头,高买低卖亏损不少。最近,省内屠宰加工企业的报价已经涨到每斤13.5元,她正憧憬着4个月前低价购进的“架子牛”能在再育肥5个月后卖个好价钱。
孔庆玲家的经历,在前房身村颇具代表性。全村510户1200人,肉牛存栏6547头,其中既有孔庆玲家这样稍具规模的专业户,也有养殖三两头的散养户。窥一斑而知全豹,前房身村的产业格局与吉林省肉牛产业“小规模、大群体”的特点高度相似。
近年来,国内肉牛市场低位运行,对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作为优势肉牛产区,吉林省在2024年全国肉牛均价、存栏量均同比下降的形势下,实现肉牛存栏量同比增长0.9%,稳住了产业基本盘。逆势上扬背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采取了怎样的举措?又能为产业整体企稳回升提供何种启示?
记者深入走访发现,立足破解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与小规模大群体经营格局的矛盾,吉林省推出系列举措,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产业纾困政策、经营发展模式三方面创新,有效平抑了市场波动,构筑起产业发展安全屏障。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秸秆变肉”实现农牧双循环
化危为机,先看家底。吉林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产生活和畜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2020年,吉林省创新发展理念,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加快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尝试将秸秆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肉和奶。
松辽平原,一望无际。在地处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孙家屯村,上一季玉米收获后留下的金黄秸秆,在黑土地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村党支部书记、鼎牛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凤伟正调配工人,将玉米秸秆打包结捆。“一垧地能打250多包,每包45斤,粉碎后配入饲料比市面上买每包节省五六块钱。”王凤伟2021年开始搞养殖,目前公司存栏肉牛2200多头,这次能在市场低谷期“挺过来”,多亏先前领办种植专业合作社,从镇上流转加托管了3000多垧地,秸秆自给自足,把饲料成本压了下来。
除了自种自养解决饲料来路,牛粪还田也为王凤伟节省了一大笔开支。传统种一垧地要施1吨化肥、成本在3000元左右,王凤伟通过牛粪还田实现种养循环,不仅提升了地力、增加了玉米产量,更让每垧地少施5袋化肥,节约成本约750元。王凤伟的实践在吉林省并非个例,“秸秆过腹还田”是新形势下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的创新发展。
以“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实现了粮食增产和黑土保护的叠加效应,曾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为“值得总结和推广”。区别于传统“梨树模式”的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在解决秸秆随意抛弃焚烧问题、保护提升地力的同时,还促进了粮食及其副产物转化增值。2024年,吉林省畜牧业饲料化利用秸秆1880万吨,按折合蛋白含量测算,间接增加玉米产量600万吨,带动增值120亿元以上。
有土方有粮、有粮好养畜。2021年,吉林省在“秸秆变肉”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实施工程近五年来,吉林省各地充分激活农业资源禀赋,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绿色种养循环,一方面大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增产的高标准农田,推广“梨树模式”实现节本又增产;另一方面,采取籽粒机收和秸秆青贮作业,将玉米秸秆作为肉牛养殖饲料,扩大了养殖规模,提高了科学饲养和粪肥还田水平,实现“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的农牧一体化发展。2024年,吉林省实现新增百万头肉牛饲养量任务目标,“大粮仓”进一步向“大肉库”转变,践行“大农业观”成效显著。
“肉牛产业上连种植业、下接加工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是重要的富民产业。种粮农户兼养肉牛不仅提升了初级粮食产品价值,还通过出售秸秆、养牛卖牛等多种渠道增收,对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经济岗位科学家、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曹建民对“秸秆变肉”工程如是评价。
转变纾困解难举措,政策集成稳住肉牛产业基本盘
在磐石市宝山乡锅盔村,养殖户刘海涛夫妇最近在为一头2个月的小牛腹泻操心着急。“去年这个时候,这么大的牛犊也就千把块钱,都不稀得看一眼,今年能卖到三四千块!”刘海涛牵着牛,妻子举着吊瓶给牛犊打点滴,“这头牛犊打算再喂上3个月,等到价格再上涨一些就出手。”
养牛20多年,刘海涛夫妇早已成为行家里手。“这一个多月牛价涨了不少!”刘海涛说,年前自家卖掉了100多头育肥牛,想着价格不好歇歇再“抓牛”,没成想牛价变动快,最近又陆续买进了60多头牛育肥。买这批牛虽然比一个多月前价格低点时多花了十几万元,但是他对今年的牛价很有信心。给牛犊输完液,刘海涛还计划着开车去镇上拉酒糟,当地有酿酒传统,酒糟喂牛不仅适口性好,还有助消化,1吨价格仅600多元,降低了饲养成本。
像刘海涛一样,不少养殖户对市场信息的洞察颇为敏锐。在宝山乡20多公里外的石嘴镇团结村,广盛牛场负责人孟广盛正抓紧时间带人完成改建牛棚的最后环节。村里有30多户脱贫户,他利用每户5万元的衔接资金领办起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固定分红3000元,带领村民增收。去年秋天,他在牛价最低谷时进了80多头牛,一开年就迎来牛价上涨,正寻思着再育肥3~4个月出手。
孟广盛能在市场低位运行时适时“抓牛”,实现低买高卖、平稳度过低谷期,离不开信贷政策的有力支持,他从当地农信系统贷款70万元,不仅利率低,还可以用肉牛活体担保,有效补充了现金流。
在吉林省,肉牛养殖小散户占比约九成,他们“成本不计人工、饲草不用外购、设施不算折旧、发展不靠或少靠贷款”的养殖模式,在市场低谷期展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良好的产业韧性,通过长期滚雪球式发展的养殖模式,让不少中小养殖户在价格回暖时快速激发出活力。据统计,2024年吉林省基础母牛实现逆势增长。
“空圈补栏,多养小母牛。”梨树县“牛办”主任王志清将类似实践总结成顺口溜方便养殖户入脑入心。这几年,他在抓养牛工作中心得体会不少,其“喝温水、吃青贮、打疫苗、睡暖床、圈散养”的科学饲养方法在全县推广。
“牛办”是吉林省为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门设立的组织协调机构,一般由畜牧业管理部门牵头,贯通省市县三级、跨多部门联动。针对近期国内肉牛市场面临进口冲击、需求不振、价格走低等系列困难,高位推动的肉牛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客观上起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改善了产业发展态势偏弱的局面。
去年,吉林省坚持稳定基础产能从良种切入,整合资金4775万元,在全省实施优质冻精免费发放,加快肉牛繁殖改良进程,提高了肉牛品质、增加了养殖效益,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同时,创新金融助力,金融机构开发“活体贷”“订单贷”等产品,稳定了养殖主体市场预期、给肉牛产业注入新动能。截至2024年末,全省肉牛活体抵押贷款余额65.67亿元,政策性保险在保牛只148.5万头。
乔百秋是磐石市福安街道的畜牧站长,他还兼任光辉村的村级动物防疫员。今年春防期间他走家串户搞动物防疫,对各家各户情况如数家珍。谁家产了一头犊,谁家贷了一笔款,谁家的牛该打疫苗了,他都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里记得一清二楚。像乔百秋这样的村级动物防疫员,承担了村里的动物疫病排查、疫情报告、强制免疫等防疫工作。吉林省畜牧系统持续强化畜牧兽医基层体系建设和支撑,依托基层体系较为健全的优势,积极开展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统计监测、繁育配种等服务,打通生产服务和疫病防控“最后一公里”。同时,引导支持养殖场户成立行业协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农资团购、技术培训、贷款对接等服务,共同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
“一盘棋”谋划、针对性纾困,吉林省统筹肉牛产业发展各环节,集成式推出纾困政策举措,有效缓解了市场波动风险,稳住了产业发展根基。
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吉牛“头尾”并重挖掘新动能
2024年11月,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来自吉林省的牛肉惊艳亮相,在厨师现场烹饪下,香飘四溢,引来无数食客驻足。
主产区与主销区对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是吉林省畜牧业管理部门主动谋划,促进由“调牛”向“调肉”转型升级的一次创新尝试。
近年来,吉林省围绕“吉牛中国牛”核心主题,加大肉牛名优品牌打造力度,开展“青山游牧绿水滋养—品味吉牛中国牛—堪称牛上牛”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宣传推广,仅去年一年就组织产销对接活动15场次,与12家线上平台达成合作,产品销往全国27个省区,地方牛肉产品知名度持续提升。
肉牛产业不仅是吉林省的优势产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更成为不少地方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然而,面对长期以来产业链条短、以卖初级产品为主、增值收益低的发展制约,以及近期市场波动下返贫风险增大等挑战,如何提振肉牛销售、消费,挖掘全产业链增值潜力、实现精深加工经济效益,成为行业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省级层面“高举高打”,市县一级“步步为营”。近期,梨树县、磐石市均新建设肉牛交易市场,方便了地区养殖户入市交易。据梨树县十家堡镇梨牛交易市场运营方负责人周亚飞介绍,市场距离高速公路口不到5公里,今年4月6日开市第一天入场1700头牛、成交680头牛。他表示,如今肉牛价格回暖,养殖户又产生惜售心理,未来行情还有望进一步升温。
目前,梨树县不仅通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流通,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当地还建成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并加速落地十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未来计划向牛肉深加工预制菜方向发展。“加工多一环、价值翻几番”,如今,推动肉牛产业由传统分链经营向现代全产业链并进转变,在数量规模基础上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已经成为全省共识。
吉林省明确对年度新增屠宰量的企业分档给予补助,调动屠宰企业积极性,2024年全省肉牛屠宰量超52万头,实现倍增。截至2024年底,吉林省外销牛肉同比增长156%,测算减少外调活牛约16万头,实现从“调牛”到“调肉”的转变,当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00亿元,将更多增值收益留在省内,肉牛全产业链提质升级初见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重要指示精神,吉林省坚定不移持续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省畜牧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准确把握肉牛等畜禽价格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客观实际,抓项目释增量、抓加工提质效、抓政策金融增活力、抓品牌拓市场、抓融合兴业态,努力巩固畜禽养殖业持续向好基本盘,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贡献吉林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阎红玉 赵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