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刊| 总第3940期
《黄雀》收官之后,主创人员有点忙。编剧王小枪,导演卢伦常,出品人、总制片人张海东接连参加了两场活动。
一场在4月14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首都视听产业协会承办的“四季影像”主题分享会首场活动——刑侦剧《黄雀》专场分享会。
另一场在4月16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与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网络剧《黄雀》研讨会。
两场活动既有主创揭秘创作细节,也有专家学者点评探讨,说清了《黄雀》在类型剧上的艺术创新和现实价值。
分享会上的创作解码
首场分享会由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视协电视剧艺术专委会副会长戴清主持创作对谈环节,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种珊主持活动,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韩云升出席。
分享会的对谈环节围绕两大话题展开,一是《黄雀》在类型剧上的创新和突破,二是警匪剧中反派角色的人性化边界。编剧王小枪,导演卢伦常,出品人、总制片人张海东,制片人冯蕴婷,制片人张晓东分享了各自的创作心得。
王小枪认为,对于《黄雀》这种现实题材,更加注重在叙事角度和人性深度上的创新,在人物关系上,抛弃了以往创作中比较固定的人物关系模式,采用“织网式”结构,让每组人物关系形成有机闭环。
卢伦常表示,《黄雀》以真实案件为基底,通过创新性的案件设计和多样化的破案手法,在保证现实质感的同时提升戏剧张力。
张海东介绍选角策略时指出,这部剧突破了传统人物塑造模式,采用“反标签化”处理方式,特别注重反派角色的反差塑造,同时避免配角沦为功能性角色。
冯蕴婷提到,《黄雀》在刑侦剧类型上的创新探索具有双重性,摒弃了传统的单元案件模式,采用“剧中剧、案中案”的环环相扣叙事结构,案件线索相互交织,甚至刻意保留了一些留白和开放性结局,希望能给观众多一些想象空间。
张晓东分享了在日均数万客流量的火车站实景拍摄所面临的巨大协调难度。这些在真实环境中遇到的困难成就了剧中那些令人难忘的精彩桥段,让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纪实质感。
而在反派角色的处理上,王小枪强调:“我们坚持在明确价值观基础上进行非脸谱化塑造,这种现实主义的处理比悬浮式创作更具社会意义。”
戴清表示,《黄雀》在艺术表现上进行了重要的创新探索:在叙事时间与结构上表现出很强的先锋性与实验性。艺术创作创新犹如走钢丝,创作者既需要匠心独运的巧思,也需要兼顾观众的审美期待,在先锋形式与受众审美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在这方面,《黄雀》带有鲜明艺术实验特色的创新突破为刑侦涉案剧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为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四季影像”主题分享会的首场活动,标志着“四季影像”这一全新品牌的正式起航。
未来,“四季影像”主题分享会将持续促进行业深度交流,从春天开始,伴随春夏秋冬的四季轮转,每个季度将聚焦一类题材、一部标杆作品或一个行业热点,邀请顶尖创作者与专家学者,用更为先锋的观点、更加尖锐的对话,为行业带来更多前沿思考和灵感碰撞。
研讨会上的专家评点
虽然《黄雀》的剧中虚化了剧名,没有明确的地域指代,但在现实中,它是一部浙产剧,相关单位和播出平台在会上给予了它高度评价。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伟刚指出,《黄雀》的小切口叙事,为现实题材精品创作提供了浙江实践,其艺术创新,提供了类型剧创作的浙江思考,浙江对于这部剧审查宣推的支持,体现了共筑影视创作新高地的浙江愿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负责人安宁认为,《黄雀》兼具社会价值与创新表达,在人物塑造上突破脸谱化,在类型叙事、视听语言、隐喻场景等方面实现艺术突破,并通过高密度叙事与时代细节,既展现治安治理成效,又引发公众对安全的思考。
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本剧总编审王兆楠指出,《黄雀》推动了公安题材从“大案猎奇”向“民生写实”转变,其成功源于创作者的勇气、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细节的打磨,爱奇艺将继续支持创新创作,打磨精品,传递正能量。
除此之外,《黄雀》以“悲喜融正”的美学风格和“非英雄的英雄”群像塑造,打破了传统刑侦剧的二元对立叙事,因而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认为,这部剧在叙事创新与人文表达上的突破,是警匪类型剧的一次重要艺术探索。“《黄雀》以多线非线性叙事再现世纪之交市井百态,突破传统刑侦剧叙事框架,折射转型期国人的生存困境。”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卢蓉认为,《黄雀》以“视角下沉”突破传统刑侦剧范式,从小切口展现90年代社会转型期底层生态,塑造非典型警察和立体小偷群像,让罪案奇观与社会写实完美融合,为行业提供“去奇观化”创作新范式。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莉丽认为,《黄雀》双线叙事背后是悬疑内核与生活流叙事并驾齐驱的隐形结构。剧集将悬疑故事推向人性剖析与时代缩影,群像塑造不美化罪犯、不粗暴审判人性,在人性寓言和时代切片中反思人性贪婪、共情弱势群体,这是其超越类型剧框架的内核。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高度肯定了《黄雀》的文化深度与审美价值,认为其超越传统刑侦剧二元对立叙事,“黄雀”意象承载人生哲理与社会批判,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突破“写实主义”局限,刻画群体复杂性,挖掘人性灰色地带。
《光明日报》文艺部影视评论副主编李蕾称《黄雀》颠覆传统刑侦剧美学,采用独特的时空叙事,以眼角膜案串联因果链,以火车站为窗口展现社会转型,隐喻边缘群体困境,从犯罪类型剧升华为对社会治理与法理情的现实主义思考。
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蓉从内容运营角度给出建议,认为剧集的运营传播应当挖掘长尾价值、加强播前权威推荐,为优质内容创造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