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从丝路驼铃到声声汽笛,中欧班列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的新格局,也成为全球交流互鉴的纽带。“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瞄准这一方向,这只“钢铁驼队”将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来看记者在陕西西安的探访。
新丰镇车站,全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这里日均中转近600辆中欧班列,“十四五”期间,超1万8000列中欧班列在此到发。
车列驶向西安国际港站,准备装载集装箱。今年全新投入使用的智能场站系统,正24小时跟踪调度车辆进出动态和货物装卸情况。每天,超8000辆集装箱卡车穿梭园区,10分钟即可完成整列集装箱的信息核对与数据上传。15秒,集卡车就能通过智能门禁入站,并精准导航到指定货位。
5台正面吊、3台龙门吊已加装管控平台采集系统,作业人员可以精准掌控集装箱品类及作业节点。不到2小时,一趟中欧班列就装载完毕。
挂车、瞭望,59条股道间,调机司机正在取送车辆,编组成列后牵引停放到指定位置,再交由电力机车司机接力驶向目的地。
平均每9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发出或抵达。今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首次突破5000列。
延展班列分拨体系 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十四五”以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已超2.3万列,超全国总量四分之一,运输货物超2200万吨。这支“钢铁驼队”持续跑出的加速度,背后有哪些硬核支撑在发力?
虽然天气渐寒,但西安国际港站班列开行热度不减。伴随着响亮的鸣笛,满载汽车配件、数码设备的又一趟跨里海班列出发了。2024年以来,这条线路的运输时效已从23天压缩到了12天,不少仓位也早早被预订。
“十四五”期间,这样“陆海内外联动”的新模式让中欧班列不断突破地理限制。跨里海、跨波罗的海线路避开拥堵;新开通的“西安—塔什干”快线将运输时效提升40%;铁海联运衔接起青岛港、宁波舟山港等航运枢纽,26条国内集结线路更把货源触角延伸至长三角和大湾区。
班列“跑得快”,班列的分拨体系也在不断延展。不久前,陕南地区安康首趟中欧班列回程分拨专列开行,中欧班列(西安)的二级分拨站点增加到5个。
深化国际合作 优化运输服务
陆海联动织密网络,多通道拓展积蓄增量,一趟趟班列宛如钢铁纽带,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紧密相连。但这条路打通的远不止铁轨和集装箱。面向“十五五”提升中欧(亚)班列发展水平的新目标,它正以更密线路、更优服务、更高效率继续前进。
在西安国际港站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集装箱整齐码放,物流企业从各地集结的货物将直接运往阿拉木图。这座码头与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形成“枢纽对枢纽”的物流模式,智能调度系统自动匹配运力,数字化平台让中哈铁路、海关数据无缝衔接。
3小时换装背后的效率提升也带动了企业货运量的快速增长,目前搭乘过中欧班列(西安)的企业已超1.7万家。
如今从西安出发,穿山越海15天,产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能运抵欧洲;只要7天,产自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就能“变身”油泼面送上市民餐桌。面向 “十五五”,这条联通亚欧的“钢铁驼队”正加速启程。
从自动化码头到云上互联的数字系统,从跨国场站联动到“连点成网”的线路布局,新时代的丝路传奇将继续书写在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