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原创 翁帆现身葬礼!穿黑色衣服站在首位,眼睛哭肿了,送丈夫最后一程

2025年10月24日早上,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礼堂内一片肃穆。

灵堂中央,覆盖国旗的遗体安卧在绿叶和鲜花之间,墙上的横幅写着“沉痛哀悼杨振宁先生”。

在亲属席最前排,一个身穿黑衣的女人站得笔直,她眼睛明显浮肿、神情哀伤。

她就是翁帆,她穿着黑色长外套,剪短了头发,眼睛明显浮肿,胸前别着一朵白花。

全程站立无言,悲痛深埋眼神之中。

这个曾经争议不断的名字,如今成为杨振宁最坚定的陪伴者。

1

可以说杨振宁的一生,他的一生传奇多彩的,很难用几个词来简单概括。

他出生于安徽合肥,成长于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

他的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学家,从小就给了他宽松又严谨的学术环境。

年少时的杨振宁,便展现出惊人的数学天赋,但父亲并没有让他只专研数学,而是让他补习《孟子》。

这给他埋下了中华文化的根,也为后来的归国写下了伏笔。

后来,他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和清华,以优异成绩赴美深造,经过数年的刻苦钻研,他逐步站上国际物理学的舞台。

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打破了物理学界长达几十年的认知。

一年后,两人凭借这项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之一,也创造了从理论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快记录。

领奖那年,杨振宁才35岁。

但他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持续深耕基础物理研究,活跃于国际学术界,成为华人科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人生从未脱离过学术研究。

无论是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还是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他始终以一位严谨的学者身份面对世界。

除了学术上的建树,杨振宁在教育领域同样付出良多。

他曾多次回国访问,推动少年班的设立,鼓励年轻人留学深造。

在帮助建立清华高等研究院时,他捐出了自己的全部剩余积蓄。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只轻描淡写地说:“祖国需要人才。”

2015年,他正式恢复中国国籍,这位曾被质疑“拿着中国人的名字在国外安稳度日”的老科学家,用行动回应了一切。

他说,自己身体里流着父亲的血,是中国的血。

后来他把在清华的住所取名为“归根居”,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名字,却写尽了一个科学家的归属感。

直到103岁生日那年,他还能下床走动,和老友谈笑。

谁也没想到,几天之后,他便永远闭上了眼。

2

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是他在西南联大时的学生,从学生到伴侣,他们一起走过五十年风雨。

两人相识于课堂,重逢于异国。

1949年,在美国一次偶然的聚会上,两人再次见面。

那之后,他们重新联系,很快决定携手共度人生。

这段婚姻一直维持了五十多年。

杜致礼是个聪明、安静又非常能干的女人。

婚后,她将家庭和生活的重担一肩挑起,让杨振宁能够专心致志搞研究。

他们的婚姻低调、稳定,也很幸福,婚后他们又三个子女。

他们也继承了父母的学术基因:大儿子杨光诺是计算机工程师,次子杨光宇投身化学研究,还建立了私人天文台“沙漠之鹰”;女儿杨又礼则成为一名医生,一直从事医疗公益事业。

但人生终究无法绕过命运的安排,2003年,杜致礼因病去世。

那一年,杨振宁81岁。

送别陪伴自己大半生的伴侣后,他选择在清华定居,过上一个人的日子,这时的他,大概没想到,自己的余生还会经历一场浩浩荡荡的婚姻。

2004年底,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外人并不看好这段忘年恋,许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年龄差,指责、怀疑、议论,扑面而来。

人们无法理解一个年轻的女人为什么会这样选择,但其实命运早就就此安排好了。

3

早在九年前,翁帆还是汕头大学英语系的学生,那年,她作为校内优秀代表接待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当时他们还合影留念。

只是谁都没想到,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两人的命运会再次交汇在一起。

可以说那次接触过程中,翁帆对于眼前这个73岁的学者充满了崇拜之情。

在杜致礼去世后,翁帆曾写信安慰杨振宁。

他们慢慢恢复联系,从书信到通话,再到见面。

感情就在这样的交流中,悄然滋长。

婚后,翁帆并没有成为外界想象中的“科学家太太”,只参与家庭内务。

相反,她继续读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协助杨振宁处理资料,翻译文稿,接待外宾。

她的角色是多重的——是妻子,是秘书,是助手,是照顾老人的家人。

尤其是杨振宁年纪渐长后,她几乎是全天候守在身边。

在最后的一个月里,杨振宁因病几乎无法说话,听力也明显下降,每有朋友探望,翁帆便用小白板写下内容,交给他看。

她事无巨细,事必亲为,从未喊过一句累。

外界曾质疑这段婚姻的动机,但21年的陪伴早已做出最好的回应。

从她的沉默,到她的守护,再到她在葬礼上站在最前排,那些言语早已不再重要。

杨振宁生前曾说过:翁帆是上帝给他最后的礼物

他知道,这个陪他走过晚年的女孩,是值得托付一切的伴侣。

如今杨振宁离去,翁帆留下来。

她将带着杨老的精神继续发光发热。

她说,会继续整理杨先生的学术笔记,也计划将他的著作翻译成英文,让更多国际学者读懂这位中国科学家的精神。

结语

杨振宁走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科学巨匠。

他的名字将继续被写进教材、留在讲台、研究室里。

而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余年,翁帆是那道最温柔的光。

愿杨老安息,也愿翁帆此后的生活安稳、自在。

参考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原创 翁帆现身葬礼!穿黑色衣服站在首位,眼睛哭肿了,送丈夫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