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从共情到攻击:观众为什么这么气李行亮?

再见爱人》这档离婚综艺,居然已经不知不觉播到了第五季。但在开播前夕,第四季万众瞩目的男主角李行亮却在微博发长文控诉网友的恶意攻击——自节目播出以来,他和麦琳持续遭遇网络暴力。他每开一场演唱会,都会因为观众的举报而被临时除名。

一档情感观察类综艺,居然演变成了当事人现实生活里的持续受害现场。而这,或许正是《再见爱人》从第一季到今天的某种隐喻式注脚。

第一季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郭柯宇和她的前夫章贺。两人虽然早已离婚多年,却仍愿意一起参与这段旅程。他们没有撕扯,没有戏剧化的冲突,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而克制的相处方式,却丝毫不影响观众对二人间情感暗涌的感知。但自那以后,《再见爱人》的画风开始逐渐改变,越来越“情绪饱满”。到了第三季,张婉婷的出现几乎成了一个分水岭:镜头下的崩溃、对抗、歇斯底里,和第一季那种内敛克制,已经判若两剧。

而到了第四季,节目仿佛找到了流量密码,把这种情绪推向了最高点——麦琳的出现,堪称“情绪浓度天花板”。她不论是和丈夫李行亮的相处,还是与其他嘉宾之间的互动,小到觉得“画像太丑”,大到振聋发聩的“熏鸡事变”,几乎场场高能、毫无尿点。观众甚至会有种错觉:节目组恨不得把人类情绪的奇观都集中在她身上展览一遍,生怕你没见过奇葩的世面。

一时间,观众的情绪被推得越来越满,而共情的阈值却被反复透支。包括我在内的无数观众,看完之后只剩下一个感受:观众的乳腺,也是乳腺。

就在所有观众对麦琳的唾弃、对李行亮的同情达到顶峰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在李行亮谈起“离婚后要带走女儿”的那一幕之后,这段关系终于要走向终点了。

但芒果台毕竟是芒果台。

在节目的最后,剧情却突然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两人不但没有离婚,反而在镜头前抱在一起、握手言和了。

于是,电视机前的万千观众集体陷入一种被戏耍的愤怒,敢情小丑竟然是我们自己——我们在荧幕后为你们鸡飞狗跳的家务事群情激愤、吵得不可开交,结果到头来却只是你们两口子play的一环。

更有不少观众开始怀疑李行亮夫妇上节目的初衷:你俩该不会是来蹭节目流量的吧?毕竟这年头,黑红也是红,抓马也是流量。

于是这波流量终于在观众情绪上头到最高峰时迎来了反噬。有不少极端的观众认为,造成他们乳腺堵住的根源,归根结底罪魁祸首是李行亮——大家对你这么怜爱同情了,你非但没有像爽文结局那样硬气一次,痛快地给麦琳一个“巴掌”宣布离婚,反而转过头来背刺观众,说大家多管闲事。于是这些人开始了“报复”:他只要开一次演唱会,就总有人举报他、逼他被除名。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烂尾的一部现象级韩剧《迷雾》。随着剧集热播,前14集观众疯狂盘点女主、男二(她的情人)和男一(她的老公)之间的复杂关系,几乎把“到底谁杀了男二”这件事盘了个底朝天,各种可能都想到了,所有人都在等一个高燃结局。结果最后,编剧交出了一个最为狗血和不合理的答案——一天之内,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从9.0掉到了7.4。

观众为什么会这么愤怒?其实说到底,和追剧时“烂尾”引发的群体情绪如出一辙——不是因为你真的结局不圆满,而是因为你没给我们想要的那个结局。

在长达十几期的情绪铺垫之后,观众早就代入进去了:谁是施暴者,谁是受害者,谁该被惩罚,谁应该体面转身。

这些情绪判断,像一层又一层滤镜,早已悄无声息地构建出了一个“理想剧本”:一个没本事却作天作地的女人,理应被生活好好教训;一个在婚姻中受尽委屈的老实丈夫,理应硬气一回、潇洒离场。

就像我们早已默认:渣男一定会被小作文锤爆,舔狗一定会在最后一集觉醒。

这些“因果逻辑”几乎成了观众与剧情之间默认的交易:你让我共情,我就要看到惩罚;你让我心疼,我就要看到翻盘。

可偏偏李行亮和麦琳没有照剧本走,他们把所有的情绪燃到最满,再用一个“和好了”把观众的期待打了个稀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观众的愤怒并不只是因为剧情“烂尾”,而是某种“无能狂怒”的投射。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一两个“麦琳”——身边总是无法沟通的伴侣、职场里喜欢PUA的老板、家庭里那个永远不讲理的长辈。而我们对这些人,往往没有能力反击,也没机会“结局反转”。

于是我们把这些无法对抗的情绪,全部寄托在《再见爱人》的屏幕上。希望看到有人替我们伸张,替我们出气,替我们完成那场现实中永远做不到的告别。

李行亮不能离婚,就像舔狗永远不觉醒,PUA永远不被反杀。观众不是气他不够清醒,而是气自己——“我在现实中都不敢骂人了,你居然也不替我骂?”

情绪落空的那一刻,所有积压的代入感就变成了攻击性,挥向屏幕前那个“辜负了我共情”的人。

但其实,还有更有效的处理方式。

我自己也特别爱看恋综,可是常年站错CP,磕得昏天黑地,最后总是被打脸。每次看到结果不如意,我也会不能接受,有时候甚至会跳过结局那一期,假装它不存在。

但“不能接受”也就到此为止了。不想看就不看,就脱粉。

我们每个人都站错过CP,磕错过角色,代入错了人设,也高估过剧情的公正性。可如果一个恋综的走向就能把我们卷入“现实报复”,那是不是说明,真正没走出情绪漩涡的,其实是我们?

我们都在荧幕前体验了别人的人生,替陌生人操碎了心,替不相干的婚姻燃烧了情绪。

但别忘了——那始终只是别人的婚姻,别人的选择,别人的人生,更何况婚姻本就是复杂的,我们在荧幕上看见的,始终只有他们婚姻的某一面。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愤怒强加给他人,也没必要用别人的剧本去兑现自己的情绪爽点。别忘了日子还是李行亮和麦琳两个人过,我们尚且可以拍拍屁股咂摸几句一走了之,他们俩才是对这段婚姻无论是好是坏冷暖自知。

或者换种角度想想,最高级的“报复”,不就是祝福他俩在这段折磨而痛苦的婚姻里锁死,长长久久吗?

娱乐可以共情,但不该失控。综艺会有下一季,别忘了,观众也有退场的权利。而真正成熟的观众,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按下暂停键起身离开,关上电视,想想今天晚饭应该吃点什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从共情到攻击:观众为什么这么气李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