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原创 明星落幕:从春晚到短视频卖艺求生,制度缺位谁买单?

那一段视频很醒目:舞台灯光下,一位曾经常上春晚的女演员,脚上的高跟鞋在缝隙里卡住,镜头一晃,演员努力站起。

画面不是为了嘲笑,而是让人突然意识到——聚光灯可以很快熄灭,生活不会等人。

有人把这类画面当成段子,但更多人开始问:为啥明星过气后那么难?

近几年,这类画面越来越多。

闫学晶、杨钰莹、寇振海、刘晓东、李嘉明、王传君等名字经常在讨论里被提起。

有人在短视频里看到他们去乡镇晚会、景区演出或参与小规模商演;也有媒体转载了这些视频并做了跟进报道(如新浪娱乐、网易娱乐等)。

这些个案不是个别巧合,而是反映了一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首先是市场口味和年龄偏好在变。

年轻题材、流量演员、青年向综艺更受平台青睐;投资方更愿意把资源投向能带来即时流量的作品。

于是,原本靠“角色积累”和“成熟形象”吃饭的艺人,接到的主流剧本和重要资源逐年减少。

行业报告和部分媒体采访都指出,影视与综艺的选角越来越看重流量与年轻化,这直接压缩了中老年演员的戏份和出场机会。

其次,收入与支出结构决定了“下滑速度”。

当红时,片酬、代言、演出等收入很高,但经纪团队、税务、家庭支出、维持人设的成本也不低。

退潮后,收入骤减,但成本未必能同步缩小。

很多艺人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或稳妥的理财计划,遇到演出减少、投资回报不佳时,资金压力立刻显现。

媒体对几位当事人的采访里,常能听到“支出大于收入”的无奈。

还有投资与人际关系的风险。

明星把名气转换成投资机会并不少见,但投资并非安全港。

部分艺人因为投资失利、合伙纠纷或担保问题,承担了债务甚至登上法院失信名单。

关于这类信息,公众可以在法院执行信息、工商登记等处查到部分记录。

这里不是要点名批评,而是说明:名气不是理财能力的代名词,法律与财务风险随时可能把人推向困境。

短视频和直播时代给了“过气”艺人新的出路,也带来新的陷阱。

很多人开始做直播、上传翻唱或参与地方演出,用曝光换取短期收入。

确实有成功案例,但大多数人的变现并不稳定:平台算法、观众口味、推广资源都在变。

年纪更大的艺人在适应新工具和新玩法上本身就处于劣势,流量红利能否长期支撑生活,是个不确定的赌注。

更深层的问题是行业保障与制度空缺。

演艺人员很多是以合同、劳务关系存在——没有统一的社保、医保或退休保障。

文化部门的公开讨论和部分行业建议都提到,需要考虑为文艺从业者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没有制度支撑,个体的风险往往被放大:一两个项目失败,就可能影响多年积蓄甚至家庭生活。

把这些抽象因素放回具体个案,会更直观。

比如某些明星被拍到在景区唱歌或参加小型晚会,视频里观众寥寥,门票不高;有的在短视频平台上开直播,粉丝数没有当年可比;还有网络上关于某位演员“存款/收入”争议的讨论,也曾引起当事人通过访谈或社交媒体回应。

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可以核实的公开信息——视频、媒体报道或当事人发声,并非完全的道听途说。

观众的注意力迁移也是重要原因。

今天的快节奏娱乐生态里,新的热点层出不穷,粉丝圈层更细分。

曾经能统治电视荧屏的“经典面孔”,在新平台上不一定有同样的吸引力。

我们要承认,观众也会换口味,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毫无代价地抛弃那些曾带来快乐的人。

公众讨论常带情绪,网络舆论可以放大明星的失落,也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同情或嘲讽。

那有什么办法?

先从行业层面说。

应推动更透明的经纪合同与税务规范,鼓励设立行业基金或商业保险产品,为从业者提供收入中断的缓冲。

文化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推动试点——比如设立演职人员基本保障制度、推动年金或职业转换培训。

国外有些演艺工会的做法值得借鉴,但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可行方案。

个人层面也不能忽视。

艺人需要更现实的职业规划和财务教育:分散资产、谨慎做担保、建立紧急备用金、学习新媒介技能。

品牌重塑也很重要:把“演员”做成个人IP,延展到教学、幕后制作、文化旅游合作等领域,减少对单一演出或片酬的依赖。

短视频和直播可以作为长期品牌运营的一部分,但别把流量当饭吃——它不稳定!

作为观众,我们能做什么?

别把同情当作施舍,也别把批评当作审判。

理性一点:看到老艺人上小舞台,先想想他们曾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同时,也支持更健康的行业讨论,推动制度改进。

网络讨论可以带来关注,但更有效的是把目光投向制度层面的改革建议,并监督落实。

最后想问你:你见过哪些“从高光到基层”的案例?

你觉得哪些办法能真正帮到这些人?

留言说说你的看法,能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件事里?

别只转发段子,给点建设性的建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原创 明星落幕:从春晚到短视频卖艺求生,制度缺位谁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