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少7》开播后,再次验证了一个有趣的“玄学”:双数季作妖,单数季友好。与第六季评分3.9形成鲜明对比,第七季收获了全网7.6分的好评。观众看到的,是温馨和谐的旅行氛围,但如果细究,表面之下仍有值得讨论的隐忧。刻意营造的平静,让节目少了争吵和冲突,却也显得稍许尴尬与生硬。
在录制前,节目组显然吸取了以往的经验。50天密集采访每位嘉宾,甚至详细提及之前的尴尬名场面,试探他们的态度与性格。这一举动让嘉宾在出发前就达成了一种默契:少说话、少得罪人、避免矛盾。性格直率的那英坦言“少说话,少得罪人”,马思纯果断放弃导游任务,而龚俊则直言“不搞勾心斗角”。这些谨慎的安排,使节目从原本可能的冲突型真人秀,转向了一种“稳妥而温和”的风格。
旅行开始后,嘉宾们大都做到互相体谅。七位嘉宾中大部分都是“淡人”,情绪稳定、不搞事、不内耗,彼此间磁场契合。正因如此,节目呈现出的氛围和谐而稳定,甚至收获了观众普遍好评。但这份刻意维持的平静,也带来一定的尴尬感——没有高能冲突,没有戏剧化的冲突点,观众反而觉得过于客套和平淡。
在这一季节目中,两位嘉宾成为了舆论焦点——陈数和张雅琪。陈数作为“大姐”,外表清冷、高贵、优雅,但她的表现却引发争议。整个旅行中,她几乎像在参加一场商务晚宴而非朋友聚会:从不在镜头前表露负面情绪,日常行为精致到每一刻,甚至对昵称也有坚持。相比之下,那英的直率、坦诚和偶尔的“小自私”反而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亲。观众渴望看到有需求、有情绪、有瑕疵的鲜活个体,而陈数的“优雅”在过度包装下,却形成了一种隔阂感,让节目显得有些生硬。
另一位焦点张雅琪,也引发了类似的争议。她自带争议属性,兴趣爱好广泛,从律师行业转战娱乐圈,再到多档综艺亮相,行动节奏令人关注。为了迎合观众和节目,她在采访中强调“做真实的自己”,却反而陷入刻意讨好与自我包装的循环。正片里,她的“真实”更多是表演出来的讨好,而非自然流露。这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真实并非刻意营造,而是接纳自我、自然流露。
除此之外,节目中嘉宾们的微妙互动也是亮点。那英和龚俊面对镜头不遮掩、不做作,她们的自然状态赢得观众喜爱。而陈数和张雅琪虽然尽力保持体面与优雅,却显得有些刻意,反而让观众产生“拖累感”。真人秀的魅力,本就在于真实而非完美,过度的包装和自我保护,容易削弱节目的吸引力。
《花少7》在平衡和谐与娱乐性之间做出了尝试。节目组通过细致的采访和嘉宾筛选,尽量规避风险,让旅行呈现出互相尊重与理解的氛围。但过度的控制,使得观众对节目的期待与实际观看体验产生微妙落差。观众渴望的不只是温和、体面和优雅,更是人性的多面性:情绪的流动、需求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化解。
综上所述,《花少7》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成年人版的温和旅行”,它试图通过嘉宾自律与节目设计,营造舒适和谐的观看体验。然而,这份舒适背后,也让节目显得有些刻意和客套。陈数和张雅琪的案例提醒我们:真人秀的魅力,不在于完美包装,而在于接受不完美、展现真实。唯有如此,节目才能既让观众感到温暖,又能保持观看的张力。
最终,《花少7》的成功与争议并存:一方面,它维持了和谐氛围,获得普遍好评;另一方面,刻意控制的客套感和部分嘉宾的人设矛盾,又让观众产生了讨论和思考。对于真人秀而言,找到真实与精致之间的平衡点,才是长久吸引力的关键。希望后续节目中,少一些伪装,多一些真实,让观众真正看到明星的多面性与生活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