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中国影史即将迎来一部“天花板”级别的作品——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将于9月5日全国上映。
这部电影有多硬核?这是一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400公里外地球轨道拍摄完成的电影,在总台导演朱翌冉及各主创人员的努力下,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使用特制的全国产8K太空摄影机创作完成。
据悉,影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神舟航天文化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中广影视卫星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
中国首部
8K摄影机拍摄的太空电影
《窗外是蓝星》既是中国首部全程采用8K超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太空电影,也是第一部职业航天员以团队形式深度参与创作的项目。
总台团队协同航天科研团队在短期内采用“8K、50帧、全画幅”高格式专门集成设备,先后攻克火箭震动测试、空间环境测试和空间站内适配性充电存储等一系列挑战。2021年,拍摄设备搭载天舟货运飞船运送至中国空间站。
这部影片也是迄今为止在太空拍摄的影像指标最高、调动资源最多、内容覆盖最广、拍摄体量最大的一次创作行动,代表着中国航天科技与影视技术的巅峰融合。
沉浸式体验真实的太空之旅
电影《窗外是蓝星》以神舟十三号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前所未见的太空生活,领略超高清壮美地球奇景,感受航天员真实的内心情感。
通过航天员王亚平的视角让影片呈现出极具细腻情感、视觉震撼与宇宙哲思的独特张力,呈现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王亚平是影片的旁白配音。
据悉,影片在中国空间站舱内以全新的拍摄模式完成,通过在轨航天员团队与地球主创团队的共同协作努力,所有画面在8K镜头下,既震撼又细腻,让观众仿佛亲临太空,感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为了完成这次拍摄,团队攻克了无数难关,最大的挑战是除了航天员,没有人能出现在拍摄现场,这让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这也让影片更加真实,更接近真正的航天员的内心世界。
一部稀缺性与揭秘性共存的
太空史诗
《窗外是蓝星》是中国影史的“孤品”级作品,拥有史上最远取景地——中国空间站(距离地球约400公里)。摄影师都是真正的航天员,摄影设备是通过天舟货运飞船运上去的。
在空间站完成科研任务后,航天员还要抽出时间完成拍摄,为此创作团队还重新设计了摄影机系统的每个部分,不仅必须承受火箭发射时的振动,简化航天员的操作,以便在零重力下保持手持稳定性,还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在舱内固定拍摄,并可以在空间站内进行充电。
同时,《窗外是蓝星》还拥有无法复制的拍摄条件:失重环境下的独特运镜、真实的太空光影效果、航天员即兴发挥的珍贵镜头等等独一无二的画面。最终带回了400分钟的珍贵素材,包括首次曝光的舱外作业实况、空间站日常生活等震撼画面。可以说,《窗外是蓝星》展现的每个画面,都是不可复制的历史瞬间。
“思想+艺术+技术”的彼此赋能
获海外观众点赞
导演朱翌冉表示:“此次太空电影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的实践,太空电影是建立在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团队与航天团队紧密协作,拍摄过程集太空科研课题攻关、电影创作探索与大气层相隔的天地协同等挑战于一身。”
《窗外是蓝星》今年亮相香港国际影视展,美国媒体《好莱坞报道》以“新的中国太空实拍电影让中国电影开辟新领域”高度评价。
该片在意大利罗马展映期间,意大利记者阿莱桑德拉·斯佩莱塔观影后表示:“《窗外是蓝星》不是一部普通的太空电影,它讲述的是一段穿越地球与宇宙的情感旅程,是科技与亲情交织的动人故事。”
开创“太空超高清影像”新IP
电影《窗外是蓝星》不仅是一次电影创作,更是开创了“太空超高清影像”这一全新IP的里程碑。从设备研发到天地协同拍摄,团队攻克了火箭运输、太空充电、失重拍摄等无数技术难关,建立了完整的太空影像创作流程标准。
作为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它开创性地将航天科技与影视艺术深度融合,为后续 “太空超高清影像”IP题材的创作探索出可行路径。这不仅拓展了中国电影的创作维度,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文化表达力,让“高冷”的航天科技以温暖的人文情怀走进大众视野。
之江影业传媒(浙江)有限公司、北京国影纵横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作为发行方表示,《窗外是蓝星》将同步制作CINITY 4K 50帧版、CINITY LED版、IMAX、CGS中国巨幕、4DX等多格式制式版本,让观众在大银幕沉浸式体验这场宇宙级的视觉盛宴。这部承载着中国航天梦想的影像史诗,将以其无与伦比的沉浸感与科技感,让全球观众共同见证“中国高度”的不断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