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近两年,R&B(Rhythm and Blues的简称,意为节奏蓝调 )曲风播放量显著增长,相关主题酒吧和演唱会在各大城市兴起。对00后来说,它是放松心绪的“松弛剂”,也是对经典的再创造;对80后、90后来说,它唤起的是青春记忆。跨越代际的共鸣,让R&B在快节奏时代重新成为情绪与审美的共振场。曾经的“丝滑转音”再次流行,既是音乐潮流的回归,也折射出年轻一代对真挚表达和氛围感的追求。热潮之下,R&B如何保持吸引力,正成为新的话题。
曲风回潮
R&B成为年轻人“新宠”
今年5月,北京望京一栋写字楼里,一家名为“十点半”的小酒吧点亮了夜色。这里没有喧嚣的灯光与特效,主打零距离沉浸式体验;“递麦”“开放麦”等形式,把听众从座位上请到麦前,与歌手在同一节拍上呼应。
22岁的王惠又一次和同学坐在离舞台最近的位置,她笑着说:“我们都是华语R&B的乐迷,酒吧作为一个场景,连接了我们的共同爱好。”从这个小小的场域望出去,可以看到一股更大的潮流正回卷而来——沉寂多年的R&B,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这种回潮不止于一个夜晚的热闹,也不止发生在一座城市。线下,R&B主题酒吧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涌现,乐迷平日就能“过把瘾”;作为演出市场的“硬通货”,R&B风格歌手的演唱会一票难求已成常态。线上,同步呈现出强劲增势:截至2024年年初,音乐平台上的R&B主题歌单最高播放量接近4300万,是热门Hip-Hop、流行等主题歌单的4倍。热度从现场扩散到平台,再从平台反哺现场,形成“线上-线下”的双向奔赴。
R&B以强烈的律动、注重情感表达与即兴演奏见长,常吸收爵士与流行等元素,旋律丝滑、节拍明快。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R&B通过唱片、电影和广播等渠道进入华语地区。彼时,一首《飞机场的10:30》火遍大江南北,并成为千禧年华语乐坛巅峰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R&B也经历过一段漫长的低潮。2010年后,摇滚、电子、说唱等风格成为主流场景音乐;当“30秒高潮片段就能决定一首歌的命运”成为平台逻辑时,R&B赖以生存的节奏律动与细腻转音在碎片化消费中显得“不合时宜”,一度淡出主流舞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如今的回潮更能呈现出逆风翻盘的意味:当年轻人重新追求“完整的情绪”“可被共振的氛围”,R&B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入口。
代际的交汇,正是回潮的鲜活注脚。作为资深的R&B乐迷,85后的彭杰记得,2002年夏天的淅沥细雨里,他蹬着自行车骑十几里去唱片店,买下周杰伦的《八度空间》。那是一个需要“找”的年代——许多乐迷跑到卖盗版碟、打口碟的摊位上,淘来外国R&B歌手的专辑以解渴。彼时“现场”概念淡薄,演唱会价格不菲,启蒙多来自唱片与MP3,难以在现场感受音乐的即兴魅力。
“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彭杰说,如今手机上的音乐平台触手可及,线下R&B演出也丰富得多:从主题酒吧到小型Live,从城市到商圈,随时都能被节拍裹挟。“十点半”这样的场所,正是这股变化的缩影:它让R&B不再只属于耳机和播放器,而是在夜色与合唱里,回到人与人的互动之中。
情绪共振
“感觉这首歌就是在唱我”
R&B为何会回潮,年轻人又喜欢它什么呢?王惠告诉记者,这与R&B风格有关,其明快、充满动感让自己觉得很治愈。“偶尔比较‘卷’的时候,R&B特有的shuffle节奏、丝滑和声带来‘不费力’的听觉按摩。R&B像羽绒被,裹住我一天的电量焦虑。”
“松弛感”自然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诉求,而“怀旧情绪”也是很多人喜欢R&B的原因。
“有些歌曲可能是静静的溪流,也可能是汹涌的江河,但R&B是水上的波纹,一点落下就会一圈圈地散开,不断地跳跃,不断地颤动。”仍在上大学的园子对北青报记者表示。
园子觉得,华语R&B对于80后、90后来说,可能是一种个性、小众潮流的感觉。但对于00后来说,喜欢华语R&B更像是一种“文艺复兴”,因为同龄人更多的还是“往回听”。
“现在时代节奏太快了,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什么都存不下来,就会给人一种过去留下来的东西很好很不错的感觉。”园子说。
和王惠、园子喜欢R&B的原因不同,同为00后的小咩觉得“华语R&B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小咩表示,自己的R&B启蒙来自欧美歌手,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听到R&B的曲风,当时就觉得很有律动和节奏感,虽然听不明白歌词唱的是什么,但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摇摆。从那之后,他就一直在听R&B风格的英文歌。
小咩说,自己转向华语R&B是在大一的时候。那会儿他常在宿舍一边听歌一边写作业,觉得歌单里存的那些欧美R&B有点听腻了,就找了一个随机推荐的歌单。“当播放《飞机场的10:30》的时候,我立马打开网易云音乐界面。很新鲜,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就此开始听陶喆,听方大同,听周杰伦,听王力宏。”
小咩觉得,自己爱上华语R&B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共鸣”。他表示,自己听了那么久的欧美R&B,很少有共鸣感,大概率是因为自己英语不好;而华语R&B的歌很容易让他产生情绪共振,以至于有些歌被他反复听了上百遍。“每一次都很感动,我会感觉这首歌就是在唱我,或者说,我能理解它一个个转动的音符背后或直白或婉转的情感。”
“现在的年轻人面对快节奏生活,反而更想听点有‘情绪值’的音乐,而R&B正好能提供这种内敛、细腻的感受。正是因为大家对‘氛围感’追求越来越强,自然也就让R&B这种富有情绪色彩的音乐受欢迎,所以一首R&B歌只要适合‘氛围感’,就能迅速在平台上火起来。”在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李小莹看来,很多R&B经典风格强调旋律性强、情感真挚,有一种“温柔又酷”的气质。
此外,新一代华语歌手也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R&B元素,让R&B在中国有了更本土化、年轻化的新表达。
由此,R&B的回潮具备了更完整的逻辑链条:有记忆的底座,有低谷的反差,也有场景的托举和数据的印证。跨越代际的共鸣,让R&B在中国重新成为情绪与审美的共振场,也把这门讲究律动与情感的音乐,重新推回聚光灯下。对00后而言,它成了可触可感的“松弛场”,为日常情绪提供一种丝滑的安放方式。
代际差异
00后乐迷已不止于听
谈及乐迷的代际差异,彭杰觉得,之前的歌手创作,其实是有着专辑崇拜的,他们希望用整张专辑去讲一个故事。相应的,之前的乐迷也会非常注重一整张专辑的聆听。“你如果听陶喆的歌,你一定没有听过《Airport Take Off》,因为它只是《David Tao》专辑开场的一个环境音,或者你可以理解为一个铺垫(飞机起飞了),接着下面的歌就是《飞机场的10:30》,然后是《Airport Arrival》(飞机到达了),然后就开始恋爱(《爱,很简单》),感情受挫(《沙滩》)……你可以去对它进行一个完整的解读。歌手想‘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
对于这种按专辑听音乐的方式,彭杰熟门熟路。他告诉北青报记者,林俊杰有一首歌叫《7千3百多天》,讲的是他出道20年来的故事,还有一个专辑叫《100天》是讲在创作这张专辑的100天中,经历了失声等挫折的故事。陶喆的《黑色柳丁》专辑介绍,开头就写两年半没有新作推出,那个时候好多歌手的专辑简介都有类似介绍。“现在社会的节奏和大家消费音乐的方式已经不太能接受歌手表达如此长周期的东西了,也很难看到类似于周杰伦‘范特西’音乐世界那样的作品了。”
和彭杰不同,园子觉得,自己作为一个P型人格(偏好感知)的人,并不按专辑听,喜欢的就是那种杂乱无章的不确定性。听到和自己的生命律动很契合的歌,就会收藏下来反复听,也会好奇创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想知道他们是不是当时也经历着自己正经历的这些事?
“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现场’,尤其是对于R&B这个曲风的歌曲来说,每次现场的即兴演唱和改编以及听众的合唱,都能迸发出不一样的感觉。因为视频媒体的蓬勃发展,如今的00后相比前辈们,有更多的渠道去享受‘现场’。”小咩告诉北青报记者,比如陶喆的《Melody》,自己最喜欢的不是专辑版,而是2003年 Soul Power 台北演唱会版本的,《飞机场的10:30》最喜欢的是2003年 Soul Power 香港演唱会版本的。还有方大同的《Love Song》,他最喜欢的是2011年香港演唱会版本的。
王惠告诉北青报记者,R&B乐迷已经不止于“听”,现在有不少R&B风格的歌曲被剪成了vlog背景音乐、恋爱短片的BGM,甚至是穿搭视频的背景音。她自己非常喜欢陶喆,就经常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各种翻唱版的《普通朋友》。
在李小莹看来,00后翻唱老一代华语R&B歌手的作品,背后折射出的是新世代对音乐文化的再认同和再创造。音乐的流行总是“潮起潮落”,00后成长过程中虽然接触的是多元风格,但他们在审美逐渐成熟后,往往会“回头看”经典。00后的翻唱,不只是模仿,更是一种再解读。比如,00后翻唱《普通朋友》《爱,很简单》时,会加入新的和声、编曲、情绪表达,呈现一种属于自己的视角,是对老作品的一次“转译”,使其听起来更“潮”。
未来方向
想要“弥新”一定得能“历久”
R&B回潮不只带火经典,促成对经典的再解读,也把不同年龄段的乐迷连接在一起。“00 后从 R&B 里触摸到了上一代的青春印记,80 后、90 后则在年轻人对这种音乐的热爱里,照见了自己曾经的纯粹模样。” 小咩说。
R&B如何历久弥新?在李小莹看来,如今的华语R&B,早已不是单一风格的“情歌蓝调”,而是变得更多元、年轻、混合与个性化。如果要给它一个形象,它就像一个“多面融合的新派都会青年”,带着潮流感、情绪力和文化自觉。现在的R&B歌曲,更像是一种“声音氛围艺术”,是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也被称为“网生代”)情绪表达、个性态度与审美品位的集中体现。
李小莹认为,要让华语R&B历久弥新,需坚持本土化、现代化和技术化的发展方向。比如,将方言融入歌曲、采样本地声音环境,将地方记忆转化为新的节奏和音质;跨越界限与电子等其他风格融合,创造全新的听觉体验;利用AI合作创作歌曲、通过区块链发行NFT等,将创作、发行、消费过程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可重新混音的生态系统,从而让华语R&B从复古的复兴进化为不断发展的本土节奏。
作为一个偏向老派华语R&B的乐迷,小咩觉得R&B想要“弥新”,一定得能够“历久”。“老一派华语R&B歌手的创作水平仍然高于现在的一些歌手。当代华语R&B要创新,也需要去向老一辈学习,了解在他们的那个时代背景下,是如何创作的,他们那时的创作品质如何培养和实践。可以开发一档综艺或真人秀,邀请一众老辈R&B大咖和当下华语R&B的火热新人,让他们教学相长。”
王惠认为,R&B要“历久弥新”,不是让老R&B音乐人的转音技巧一直保鲜,而是让当下的年轻创作者有话筒、有舞台、有饭吃。
如今,AI的应用让写词谱曲成为一件人人触手可及的事情,未来R&B会走向何方?对此,李小莹表示,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虚拟歌手、合成音色等领域的应用,确实正在深刻地改变R&B乃至整个流行音乐的创作逻辑、产业生态和审美认知。
对于R&B这一传统上以“情感表达”“声线魅力”为核心要素的音乐类型而言,人工智能的参与并非取代,而是一种“重构”。人工智能不会终结R&B的情感魅力,但它将重塑R&B的创作方法、声音审美和艺术身份,使人类创作者转变为“情感导演”,而虚拟声音则成为“情感演员”。
(应受访对象要求,文中彭杰、园子、小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