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这部国产电影,无条件支持!

转载来源:有部电影(youbudianying001)

近期有部国产电影,

尽管剧情并不轻松,但它值得每个中国观众走进影院——

1937年,南京沦陷。几个南京百姓在逃难过程中,躲进了吉祥照相馆,依靠给日军摄影师冲洗照片,换取几日的平安和逃出城的通行证。

然而,那些并不是普通的照片,而是日军屠城的罪证,在亲眼目睹日军在南京城内的暴行之后,这几人决定冒死把那些底片留存下去。

而这参与其中的人,都是生活在南京的普通人,照相馆老板、邮差、电影龙套演员。

从剧情来说,这是一部标准的主旋律影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剧组参考了大量的真实历史照片,力求1:1还原。

从具体呈现来看,这又是一部不那么刻板印象的主旋律电影,故事开端并没有一味地放大家国大义,而是随着故事发展,建构起人物从“求生”到“舍命”的心态转变

从表演来说,这是一部对观众十分负责的主旋律电影,每个演员在群像刻画中都可圈可点,没有浮夸的杂耍,只有深入人心的表演。

真人真事

《南京照相馆》中除了极力还原真实历史影像,主角冒死留存日军屠城铁证的情节,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

1937年,南京华东照相馆的学徒罗瑾,在为日本军官冲洗交卷时,发现了日军屠杀同胞的画面,为了保存这些罪证,他悄悄加洗了这些照片,将其中16张装订成册。

之后一年,罗瑾考入了汪伪政府的警卫旅直属通讯集训队,因担心搜查,他将相册藏在了集训队所在的毗卢寺厕所的墙缝里,没想到几天后相册不翼而飞。

实际上,相册被他的通讯队同学吴旋保存下来,之后随身携带。

1946年,南京军事法庭发出证物征集令,吴旋就把相册呈交,那些照片被法庭列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当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在法庭上百般抵赖时,这些证据就是刺穿军国主义谎言的利刃。

在此基础上,《南京照相馆》把这段保存日军滔天罪证的情节,做了一些戏剧化处理。

南京城编号1213的邮差苏柳昌,在逃离避难过程中与同事们掉队,意外被日军发现,他谎称是照相馆的学徒,可以为日军摄影师冲洗照片,暂时保住了性命。

他本想趁日军离开时逃走,没想到照相馆内还藏着金老板一家四口。

危难之下,双方达成了生存共识,金老板把照片冲洗手艺传给苏柳昌,苏柳昌继续假扮成学徒“阿泰”,用照片换取食物和安全,保全躲在房间暗格中的金老板一家。

于是,南京沦陷后,吉祥照相馆就成为一片废墟中唯一的生存绿洲,之后日军的翻译王广海也想办法把自己的情妇,电影龙套演员毓秀弄进了照相馆。

一开始,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送来的底片,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多洗一天照片,大家就多一天活路。

但后面他们发现,伊藤秀夫拍摄的竟然都是日军屠城的残酷画面,往日平和的南京城已经面目全非,心中的愤怒促使他们决定悄悄保存下这些底片。

苏柳昌的计划,就是忍辱负重服务好伊藤秀夫,按照对方说的,照片洗出来,他就能拿到两张通行证,可以越过日军的阻拦逃到安全区。

然而,伊藤秀夫的军国主义思想,随着多日的拍摄越发膨胀,两面三刀的他暗中下杀手,让照相馆一行人的活路越来越窄……

群像刻画

从故事情节可以看出,《南京照相馆》中没有绝对的主角,更没有浮夸的主角光环,只有一个个在绝境中挣扎的普通人,这就要求影片必须在群像刻画中下足功夫。

在前半段故事中,“苟活”是每个人的唯一动机。

苏柳昌为了活命,不惜冒险假扮成照相馆学徒。金老板为了保全一家大小,在家中暗格里布置好了躲藏多日的最低生活条件,泼粪水欺骗日军暗格是茅厕,给婴孩喂阿司匹林降低哭闹频率,都是他在绝境中想出的无奈下策。

怀揣着电影梦的毓秀,在情夫的安排下,忍辱负重去给日军唱戏,少不了遭受肉体的折磨。

给日军当翻译的王广海更不用多说,只想着如何度过战时,保住自己的一条命将来东山再起。

只是,在“苟活”的过程中,他们也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残暴行径,强奸妇幼,比赛砍头,当众摔死婴孩,把人装麻袋扔下河……每一次见血,都让他们内心增加一分恐惧与愤怒。

而更加戳中他们的,是日军每一次扣动扳机,摄影师的快门也随之按下,把血债与屈辱固定在了小小的胶片与相纸上。

于是,大家的苟活中多了一丝反抗。

苏柳昌故意拖延照片的冲洗时间,为大家争取多一天的活路,金老板想出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悄悄藏起了日军的底片,毓秀偷偷救下了藏在戏院的国军士兵宋存义,而宋存义则在亲眼目睹弟弟被杀瞬间的照片后,踏上了单枪匹马复仇之路。

就连翻译王广海,也无法在一幕幕惨无人道的凌虐中自我洗脑,面对宋存义对日军的反抗,他选择卸下汉奸的嘴脸,看着日军被反杀。

可以说,《南京照相馆》的群像刻画是一气呵成的,每个人物随着剧情的进展,完成了在乱世中顿悟的形象转变,为之后的高潮段落做了充分的情感铺垫。

而影片中最值得细品的人物刻画,则是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他出自日本高阶层家族,从小被父亲的军国主义思想影响,是典型的极端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具象化。

起初,他对苏柳昌强调“我们是朋友”,向日军同僚提出杀战俘有违国际公约的意见。

但实际上,伊藤秀夫表现出来的是不折不扣的伪他表面上按照约定给苏柳昌两张能活命的通行证,实际上演了一出借刀杀人,在关卡处下达了杀人命令,懦弱、狡诈,是这种伪善的底色。

这样的伪善一直到伊藤秀夫发现自己的底片被掉包,才彻底被撕碎,终于露出了真恶的一面。

导演选择这种刻画方式,其实比一味地渲染残酷冷血更加直击人心,伊藤秀夫就是日本极端军国主义的代表。

暴行证据

关于南京沦陷这段历史的电影,其实在此之前也拍过不少,而且不乏像《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这种大导演、大手笔的作品。

然而对于这段充满伤痛的民族共同记忆,似乎没人能同时处理好尺度和角度的问题。

《南京照相馆》处理最好的地方,就是它既把握了影片的尺度,也始终围绕“照片和胶片”这个角度展开故事。

影片在展现日军屠城时的情节是十分克制的,基本通过剪辑、台词、气氛烘托等方式,避开了烧杀抢掠、血水横流的直观画面,反而在这种克制中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填补了电影的留白处理,也扩大了影片的观影受众范围。

同时,全片始终围绕照片和胶片展开,并且通过情节补充,将这两个关键道具进行了主题升华。

起初,伊藤秀夫拍摄的照片是“宣扬国威,震慑敌人”的工具,很多都是残暴的日军士兵一时兴起要求他拍下的。

但之后,伪善的军国主义为了掩盖真相,开始利用照片制造日军“亲善”的假象,照片就变成了政治宣传的手段,他们胁迫中国百姓强颜欢笑,只为向国际塑造所谓的日军形象。

而到了战争结束后,这些照片则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犯罪铁证,他们曾经得意的东西,如今把他们钉死在耻辱柱上。

影片最动人的一段情节,是伊藤秀夫发现自己被掉包后的底片,其实都来自金老板店里拍摄的南京市民。

照片原本就是记录生活,承载记忆的物件,在善良之人那里,它原本就是美好的。

对于照片这个意象的前后呼应,《南京照相馆》一直强调到影片结尾,那些曾经要求在枪杀中国民众瞬间按下快门的战犯,最终在被死刑枪决倒地的瞬间,被存活下来的中国民众拍了下来。

这也为观众找到了一个全程压抑的出口——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这部国产电影,无条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