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晓明和他的团队踏上非洲的土地时,怀揣着96500迪拉姆(约合人民币18万元)的启动资金,他们并未预料到,节目开播仅两期后,团队士气便跌到了冰点。
节目首期,制作组安排所有成员到当地餐厅打工,但辛苦了一整天,结果却一个子儿都没拿到。作为店长,黄晓明碍于面子,未能主动争取。最后,还是靠林述巍大厨和丁禹兮的艰难谈判,才换来了一碗可怜的报酬。
创业伊始,团队便感受到了异国他乡的冷暖。大家本以为第二期时资金会到位,情况有所改观,但画面上却呈现出更加压抑的局面。虽然团队手中有近十万迪拉姆的资金,然而,面对焦虑情绪弥漫的团队,风暴的中心却是新任财务总监——沈月。
沈月从当选财务官开始,就仿佛背负了沉重的责任。与以往赵丽颖、秦海璐等财务官精打细算的做法不同,沈月整日愁眉苦脸,显得格外紧张。在一次团队前往中国朋友餐厅聚餐时,黄晓明等人兴高采烈地准备点菜,突然,沈月却冷冷地制止了他们:“别点了,我不用点菜。”她的这一句话,瞬间让原本温馨的气氛降至冰点,似乎在暗示大家是在浪费钱。此举让全场的气氛变得异常尴尬。
而在接下来的超市采购环节,沈月的行为更让人费解。面对林大厨的专业厨具采购需求,沈月没有做任何物价调查,也没有提前准备采购清单,而是本能地感到焦虑,担心“钱要花光了”。她把压力转嫁给丁禹兮,要求他“盯紧林大厨”。当林大厨提出购买四个汤锅时,丁禹兮在沈月的影响下,坚持只买两个,结果两人展开了一场持续的争执。
然而,本应主导成本控制的沈月,竟然在关键时刻置身事外,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参与讨论。相较于她在其他综艺节目中活泼灵动的表现,这一面让人不禁怀疑,她在高压环境下仿佛变了一个人。更令人困扰的是,沈月不断散发出负能量,“太累了”“好辛苦了”等抱怨几乎贯穿了她的整个表现。
当年近五十的林大厨四处奔波为厨房采购设备,黄晓明在协调全局,姜妍默默整理物资时,年轻的沈月却因为体力透支,不停地释放着负面情绪,给整个团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店长黄晓明和大姐姜妍不得不分心去安抚她,而这无形中消耗了团队的凝聚力。与之前大家眼中的“小太阳”沈月相比,这个“新沈月”似乎完全不是同一个人。
在节目中,财务官沈月本应是团队的稳定剂,然而她的情绪问题却恰恰成为了团队的第一道裂缝。面对陌生的非洲市场、资源匮乏、文化差异等压力,沈月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反而成了最先溃败的那一环。
回顾《中餐厅》的六季历史,虽然开局受挫并不罕见,但其他财务官都能在困境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例如,赵丽颖在第四季面对资金问题时,默默整理物资清单;秦海璐在第一季坚持原则与林大厨争执,但私下依然为他做面条暖心。真正的团队智慧在于如何将压力转化为行动力,而不是情绪宣泄。然而,沈月的情绪失控和角色错位,正是团队困境的根源。
要走出困境,首先需要明确角色分工:黄晓明需要跳出“老好人”的模式,建立清晰的决策机制;沈月应建立更加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节省”;林大厨应在厨房设备采购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而丁禹兮等团队成员则需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搭建起更强的合作桥梁。
其实,96500迪拉姆从来都不是难题。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异国他乡为了那一碗微薄的报酬而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的初心才是无价之宝。沈月的眼泪背后,暴露的正是团队尚未找到应对高压环境的正确方式。如果不及时调整,哪怕资金再丰厚,也难逃“坐吃山空”的命运。
《中餐厅》之所以魅力十足,正是在于它能够见证在绝境中涅槃重生。当烈日炙烤着非洲草原上的临时厨房,这群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者是否能跨越心理危机,挺身而出?观众期待的,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童话,而是在逆风中翻盘时,那份坚定与热血。在此刻,那96500迪拉姆,正等待一个真正团结的团队,赋予它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