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每一处角落都流淌着生态之美。察汗淖尔湿地中,遗鸥展开洁白羽翼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翅膀轻触湖水,划出细碎涟漪,转瞬便隐入远方芦苇荡;岱海湖畔,成群天鹅在湛蓝湖面嬉戏,时而探颈觅食,时而振翅高飞,清脆鸣叫在湖畔回荡;辉腾锡勒草原上,巨大白色风车迎着微风转动,与低头啃草的牛羊相映成趣,风吹草浪裹挟着青草香扑面而来;集宁区街巷里,道路绿树与街角鲜花相映,推窗见绿、抬脚进园,早已是市民日常……
这幅生态美景,是乌兰察布多年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目标,深耕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的成果。如今,这座北疆城市以愈发鲜亮的生态底色,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绿水青山间不断升腾。
湿地焕新:护好“两海一淖尔”
盛夏的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登上观景台远眺,波光粼粼的湖面吸引着成群水鸟,它们或嬉戏觅食,或展翅高飞,各色羽毛在阳光下闪烁;湖畔草原绿草如茵,各色野花点缀其间,生机盎然。
察汗淖尔流域横跨乌兰察布市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总面积7359平方公里,是两地重要生态屏障。其中商都县境内的湿地公园面积3536.52公顷,湿地率69.53%,其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华北生态安全。
曾几何时,察汗淖尔受强碱重盐土壤困扰,PH值达10、电导率9,植被难存活。2021年,内蒙古与河北建立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将商都与河北尚义的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纳入国家林草局统一监管,打破“各自为战”困境。商都县还联合中国林科院建湿地生态观测站,邀请高校专家破解盐碱地治理难题,最终确定“由外向内、梯次推进”的网格化治理方案,通过旋耕机翻地撒种、无人机低空精准播种,累计修复植被近3万亩。如今,察汗淖尔流域地下水位连续三年上升82厘米,鸟类从79种增至141种,遗鸥、草原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首次在此栖息。
乌兰察布的“两海一淖尔”(岱海、黄旗海、察汗淖尔),曾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面临湖面萎缩、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近年来,乌兰察布市精准施策,让三大湿地逐步恢复活力。
作为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曾因水资源短缺陷入“缩水”困境,湖边植被枯萎、水鸟减少。为守护岱海,乌兰察布打出“节水+补水+修复”组合拳。
2022年,历时19个月的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通水,累计引入黄河水6317万立方米;实施26万亩退灌还水项目,推动岱海电厂水冷改空冷,年节约地下水超3700万立方米;同时疏浚河道、开展人工增雨,扩大入湖水量。今年8月底,岱海面积达61.1平方公里,较2024年12月增加13.7平方公里,实现“止跌回升”。如今,岱海周边红柳、芦苇繁茂,鸟类种类逐年增加,从91种增至10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丹顶鹤先后现身。
今年7月,消失27年的鱼群重回黄旗海,初步确认鱼种为鲫鱼,黄旗海的修复同样创造了生态奇迹。这一奇迹源于自然降水增多与系统性治理。乌兰察布市创新推出“优、拆、围、禁”等8项举措,实施33个生态治理项目,通过疏浚河道、恢复湿地、治理污染,改善水域环境。如今,黄旗海周边草原植被茂密,风沙减少,昔日生态“痛点”渐成“亮点”。
全域攻坚:守牢蓝天碧水
“每天清晨去霸王河公园散步,新鲜空气伴着波光粼粼的河水,一天心情都好!”集宁区居民刘先生的感受,是乌兰察布空气质量改善的缩影。近年来,该市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全方位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为守护蓝天,乌兰察布优化能源结构,推广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炭使用;整治工业污染,排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要求其改进工艺、安装环保设备。2025年,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率达92%,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连续9年低于25微克/立方米,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在水污染防治上,乌兰察布市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质监测点,加大排污企业监管力度,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2024年,全市5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群众饮水安全得以保障。
同时,乌兰察布市不断提升生态监测与执法能力。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投用,实时掌握生态动态;“落实分区管控体系助力精准执法”案例获自治区好评,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及1名执法人员获评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与个人”,在全国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中获第二名,为生态安全筑起坚固防线。
绿富协同:实现生态双赢
守护生态的同时,乌兰察布探索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之路,推动产业转型、落地生态工程,实现“绿富同增”。
“以前铁合金厂黑烟刺鼻,现在厂区绿树环绕,上班像在公园!”旭峰新创实业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宋丹自豪地说。
铁合金是乌兰察布市支柱产业,过去因装备落后、污染大制约发展。2021年起,乌兰察布市推进“三个一批”(淘汰、改造、新建产能)与“五化改造”(智能、绿色、高端、集约、标准化),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升级技术与环保设备,发展高端产品。如今,铁合金工业园黑烟、异味消失,生产线实现智能管控,旭峰新创等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乌兰察布成为全国最大铁合金生产地级市之一,实现从“黑”到“绿”的转型。
“三北”工程的推进则为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注入双重动力。
作为“三北”工程的重要战场,乌兰察布市承担“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任务。乌兰察布市根据前山、后山地貌差异精准施策:前山种乔木、乔灌结合,后山修复退化草原、落实草畜平衡。2025年,全市计划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322.7万亩,防沙治沙任务55万亩。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255.12万亩,完成防沙治沙92.67万亩。
生态建设不仅改善了环境,也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近年来,在“三北”工程推进过程中,乌兰察布市高度重视以工代赈工作,将其作为助力民生与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托重点生态项目,将以工代赈比例由自治区要求的10%逐步提高,雇用当地农牧民4108人,发放劳务报酬8295.2万元,切实带动了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实现了“绿富同增”的良好局面。
如今的乌兰察布,不仅获评“国家园林城市”,集宁区建成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子王旗成了自治区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未来,乌兰察布市将继续以生态为笔、坚守为墨,绘就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民更富的美好画卷。
作者:邵敏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