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临海市大洋街道的老厂区内,浙江久大橡胶履带企业(下称“久大橡胶”)创始人朱顺辉的目光扫过一排排整齐摆放的产品,语气中带着掩不住的兴奋:“今年,我们自主研发的这些履带,马上要大批量远销日本、德国这些地方了!”
这份把产品铺向全球市场的信心,不仅源自创业者数十年的摸爬滚打,更植根于临海这座农工并重城市四十余年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厚积淀,以及持续给力的政策“阳光雨露”。如今,该市正积极拥抱科创浪潮、抢跑创新赛道,加速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政策“及时雨”:要素保障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临海,企业感到自己不是孤身前行,政府会帮你解决很多事。”这是许多临海民营企业家的共同心声。临海市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朱顺辉对此深有体会。
朱顺辉从17岁入行,凭借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差异化竞争策略,将企业从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厂,逐步打造成橡胶履带板细分领域的佼佼者。然而,发展空间受限一度成为企业壮大的瓶颈。“七八年前我就在找地,但小企业拿地难。”考察过外省,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临海,“配套齐,政府服务理念不一样。”朱顺辉坦言。
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积极为企业争取土地等关键要素,前几年,争取国家单列用地指标超1600亩,为“久大橡胶”等企业解了燃眉之急。2022年底,“久大橡胶”在国家级开发区——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拍下30亩地。“整个土地相关审批流程一周就搞定,真是超乎想象!”朱顺辉对临海“一站式”服务的高效赞不绝口,“我们不懂流程,招商局就带着我们一步步办,当场教。这效率省下的时间都转化成了竞争力。”
此外,近年来,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还持续优化在线审批平台,连续两季度评分居全省前十,提供30项增值化服务。这种极简高效的政务服务,正是临海贯彻落实《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提升服务能级的具体体现。
塔吊舒展长臂,机器低沉轰鸣,走进“久大橡胶”的新厂区,一排新落成的车间映入眼帘。不仅如此,新厂区所在的头门港区位优势,也得益于临海市的宏观规划布局。站在面朝大海的智能化厂房前,更能体会到头门港的港口便利,今后可企业出口产品直接“出海”,极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平均每个集装箱能省下七八百块钱的运输成本。”朱顺辉眉开眼笑地说。这笔经济账背后,正是临海市宏观层面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带来的实实在在红利。如今,“久大橡胶”依托新厂区,正加速推进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向着更高目标市场迈进,计划在三年内实现产值突破3亿元,成为临海宏观政策精准滴灌下茁壮成长的典型。
人才引擎驱动:为产业升级注入“芯”活力
临海通过创新人才引育机制、调整产业扶持方向,为企业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引擎。
白对虾曾是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下称“宏野海产”)的主导产品,但市场价格波动和对国外种虾的依赖,一度让企业面临困境。站在园区整齐划一的高位池边,望着池水中曾经带来辉煌但也充满风险的白对虾,企业负责人黄元明坦言:“白对虾最低卖到14块一斤,低于成本价,压力很大。”面对挑战,“宏野海产”决心在育种上寻求突破,将目光投向了市场价格更高,但养殖难度大的日本对虾和刀额新对虾,后者也叫“基围虾”。
这场“种业振兴”的攻坚战,得到了临海市的有力支持。比如,临海市委组织部推行的“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机制,鼓励企业柔性引才。“宏野海产”正是借此东风,与宁波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合作,攻克育种技术难题。同时,临海市农业农村局所推出的农业产业政策从“扩面”转向“提质”,聚焦扶优扶强,为“宏野海产”这样的龙头企业提供了方向指引。
更关键的是,针对种业这一“农业芯片”,临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同样给予了重点扶持。在“宏野海产”的育种研发中心内,水族箱和各式仪器规律地运行着。谈及政府的关键支持,黄元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搞种虾选育,省里通过项目给了1000万的补贴,让我们更有底气投入研发。”据了解,这笔资金正是来源于农业农村部的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由临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局和财政局协同争取和落实,体现了对种业核心技术攻关的战略性投入。
在人才和政策的双重加持下,“宏野海产”成功实现了基围虾的本土化育苗,掌握了“从0到1”的关键一步,并向着亩产2000斤的目标迈进。如今,基围虾售价每斤高达115-125元,是白对虾价格的数倍。“宏野海产”不仅摆脱了市场价格内卷,更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从育种、育苗、养殖到加工、销售全面贯通,并延伸二三产业链,开发“脆脆虾”休闲食品,大水面放养生态黄鱼,拓展休闲游钓等,形成了新的增长极。“宏野海产”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对打响“临海对虾”这张区域新名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活水”滴灌:赋能企业“智”造升级
据了解,近几年,临海市还着力于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助力企业精耕细作、创新发展。走进中联重机浙江有限公司(下称“中联重机”)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一排排崭新的农业机械整齐排列,即将奔赴全国各地的田野。
“中联重机”专注于水田作业机械,其“艾禾”牌履带式旋耕机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45%,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为保持领先地位,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年均研发投入近千万元,拥有80多人的技术团队。这份对创新的执着,得到了临海市金融政策的积极响应。
临海市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提供的农业产业扶持资金和技改补贴,以及中国农业银行临海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临海支行、临海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技改项目提供的专项信贷产品和优惠利率政策,都为“中联重机”的研发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
以“中联重机”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的“丘陵山地油菜低损收获装备”为例,其通过改进收割方式,先割倒油菜晾晒再捡拾脱粒,将油菜籽的损失率从原来的8%-10%以上降低到6%左右。站在一台刚刚组装完成的样机旁,解析其独特的两段式收割设计,企业副总经理张诚介绍:“这项技术创新,能让农户每亩地多增收几十甚至上百元。研发突破背后,既有我们自身的投入,也离不开政产学研合作,以及银行提供的技改贷款支持。”
此外,临海市江南街道发达的汽摩配件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完善供应链,也为“中联重机”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很多零配件都依托周边企业,开发速度快,成本也相对可控。”张诚说。
从专项资金补助到优惠贷款,从产学研对接到产业链协同,临海市金融层面的系列政策和服务,正持续赋能“中联重机”这样的制造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其年产值已稳定在6.6亿元,并有望突破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民营企业新老交接和有序传承,持续迭代“青蓝接力 雏鹰起飞”成长体系,近年来,临海还致力于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优秀新生代企业家队伍,通过打造“台州府城青年创业者联盟”新型生态圈,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实体化运营青年创业基金,以“一圈一赛一基金”模式,孵化一批青创人才社群,搭建成长平台助力新生代企业起航,也为区域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见习记者 赵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