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传统的魂创新的味 这枚小红星穿越而来

《欠你一枚小红星》是一部由青年人创作演出的“当代京剧”,问世以来因出众的形式创新很受瞩目。近日,该剧在鼓楼西剧场和北京观众见面了。

该剧由青年京剧演员鲁肃主演,李政宽编剧、导演、作曲一肩挑。此二位堪为《欠你一枚小红星》的灵魂人物,又是同门师兄弟,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此新作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剧目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充分,演出当天的效果也很火爆,台下青年观众和所谓的圈外人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戏迷反而比例不大。

带着传统戏的影子

故事的主人公洪星出身于革命家庭,他和每个年轻人一样,需要应对生活、爱情和工作的压力。渐渐地,洪星变得消极沉闷,毫无理想和斗志。故事的转折点是洪星的爷爷要将珍藏的一枚红星捐献给博物馆,就在此时,一个自称是爷爷的战友、却只有12岁的小孩铁子突然闯入洪星的生活。身为儿童团团员的小铁子,在80年前就已经牺牲了,他以英勇就义那天的模样穿越而来;洪星被他的遭遇和信念深深触动,重拾生活的激情。

一个有趣的灵魂附在一件物品上,闯入了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并给这个人的生活带来戏剧性的改变——熟悉戏曲的观众能看得出来,这个带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有传统戏《乌盆记》的影子。

《欠你一枚小红星》的新颖毋庸置疑,只是剧本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对洪星和女朋友胜男关系的铺陈,仅在全剧头尾两处出现了一下,其丰富程度不足以作为故事辅线,与洪星和铁子相遇的故事主线呼应。此外,在铁子的一再激励和鼓舞下,洪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此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把女朋友追回来,显得格局有点小了。当然这些并不太影响整体呈现,毕竟京剧对剧本的要求和影视剧、话剧不同,更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

扮演洪星的麒派传人鲁肃,在本剧中的表演可圈可点,除了没有“打”,唱念做的比重都很大。尤其是唱,洪星在每场都有吃重的唱段,快把所有的京剧板式唱遍了。大约也是因为这部小剧场作品的创作模式与主流院团大戏不同,给了鲁肃“放飞自我”的机会。

此次演出中,爷爷洪刚一角由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舒桐饰演。此前,唐元才、关栋天两位艺术家都演过这个角色。我的主观感觉是由花脸应工更贴切一些,更符合老军人刚毅坚韧的特质。

饰演铁子的是一位花鼓戏演员,感情充沛,表演到位,特别是铁子牺牲的段落,让很多观众唏嘘不已。不足之处是对铁子的出场有点交代不清。按照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主角的出场一定是要有人“叫起来”(戏曲术语,用特定的语气和节奏念白,以引起之后的表演)强调一下的。拿《乌盆记》举例,是赵大在台上念出“他叫乌盆……”,鬼魂刘世昌才首次登场。这么做不光是对主角登场的强调,还是对观众发出的提示:这个“飘”上来的人就是拘在那个盆上的魂儿。当然,作为新编剧目,可以尝试新的手法让观众明白铁子是从哪儿来的,以及和爷爷要捐赠的红星是什么关系。

南派唱腔难得露峥嵘

《欠你一枚小红星》的主体音乐还是西皮二黄,还是板腔体,与一些新编戏相比显得更原汁原味,没有闭门造车生硬编出来的怪腔,这一点是很值得肯定的。而且,以南派唱腔特色为主,是《欠你一枚小红星》的一大亮点。南派京剧式微多年,濒临失传。其独具特色的连弹、流水、小调等演唱,几乎已经听不到了。但它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的风格理念,其实是十分适合如今的戏曲创新“拿来我用”的。李政宽多年来受多位南派名宿的指点,于此道别有心得,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可称领异标新。

比如洪刚出场的二六和洪星向铁子讲述抗日神剧的二黄原板,都是连弹的唱腔。听着熟悉的旋律,我一直在猜测演员会在哪儿耍那个著名的拖腔。但以民歌小调为主的旋律成分可以考虑再压缩一些,以免冲淡占主体的京剧旋律。第一场戏,洪星和胜男的对唱用的是小曲的旋律,诚然是为了表现二人争执的激烈,但即便是戏迷,对这段的曲调也并不一定都熟悉,演唱节奏也比较快,两个角色同时张嘴各唱各的,唱的是什么我全没听清楚。

再有,连弹之“连”,有众人接连不断、接续演唱的意思在内。《欠你一枚小红星》里的几段西皮和二黄的连弹唱腔,都是鲁肃一人完成的,作为一个酷爱连弹的人,我还是希望能欣赏到更多角色配合的连弹唱段。从该剧的人物设计来看,实现起来有些难度,也许可以在未来其他的作品中做出尝试。

戏曲程式如何表现“骑自行车”

“当代京剧”是主创给这部作品的定位,以此表明与传统意义上的京剧是有区别的,年轻观众能捕捉到它吸收了音乐剧的“格式”,但我还是愿意把它定位为一出京剧。

京剧和音乐剧在综合性上很相似,而京剧的表现形式更牢固稳定、自成系统。但京剧从来不是封闭保守的,从形成到鼎盛时期一直站在改革和创新的前列,否则恐怕连最让京剧人自豪的各大流派都不会出现。

曾几何时,以上海为主要发展阵地的南派京剧,在开放包容的艺术氛围中,创新之举可谓“百无禁忌”,花样迭出和新奇特怪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往演员身上挂电灯泡、动物上台、使用机关布景、沉浸式互动等手段,一百年前就已经被戏曲人实践过了。

戏曲离不开程式,而程式化和现代题材的表演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如何在现代戏的创作中保留程式并创造出新的程式,这一课题考验甚至“折磨”了几代戏曲人。我觉得,程式不光是起霸、走边,开门、骑马,还包括蕴含其中、一以贯之的身段理论和表现形式。《欠你一枚小红星》中人物的身段设计没有脱离传统,也加入了新的动作元素。比如洪星被铁子“附身”的表演,以及洪星给同事讲革命道理时的身段,都有传统程式的影子;“驾驶汽车”的情境设计,也融入了《徐策跑城》的圆场表演。

此外,主创还在剧中创造了一种用戏曲表现“骑自行车”的方式,算是自出机杼。戏曲程式固定下来的时候,还没有自行车这件东西,现代戏怎么表现“骑自行车”,就成为一个课题。大约除了一百年前上海的时装戏《黑籍冤魂》里,把真自行车推上台以外,也就是李玉茹和黄正勤二位前辈在《春梅祝寿》里有过对骑自行车程式化表演的尝试。《欠你一枚小红星》在骑车的动作设计之外还尝试加入了光电效果,亦不失为一次新颖的探索,比很多新编戏里的人物大多数情况下一味站那儿傻唱强多了。

大约是创作者太想把多年来的积淀付诸舞台实践,若带着京剧的欣赏习惯审视《欠你一枚小红星》,内容显得有点儿满,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可以考虑增加一些相对平缓的段落,形成错落有致的调剂,高峰时刻就更明显了,况且“好吃不多给”才会让人意犹未尽。

京剧不仅要传承经典,赓续传统,也要奇花初胎,裔裔皇皇,在全新的舞台上蓬勃绽放。南派京剧的丰厚积淀,足以支撑年轻的戏曲人打开视野做新的尝试。能将南派京剧的精华和现代时尚的思维结合在一起,是难能可贵的。《欠你一枚小红星》可以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试水,至于步子是不是迈大了、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至少要尝试了才知道。 (北京青年报 涉川 供图/李政宽)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传统的魂创新的味 这枚小红星穿越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