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8日,“2025年旱碱麦加工技术研讨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旱碱麦加工与品牌建设岗和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河北省旱碱麦加工技术创新中心、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及沧州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协办,以交流研讨旱碱麦加工与品质评价关键技术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河北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地方的生动实践,本次研讨会吸引了100余名河北省旱碱麦加工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及科研人员参与。会议构建了“理论授课+实操演练”的沉浸式培训体系,既聚焦旱碱麦加工与品质评价关键技术,又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痛点,破解了传统培训“重理论、轻实践”的难题。
在理论培训环节,国内旱碱麦领域知名专家齐聚授课。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尤明山深入解析小麦加工品质的遗传基础,揭示了籽粒硬度、蛋白质组分与加工特性的关联机制,为专用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郭波莉研究员分享了旱碱麦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路径,通过三年对比试验证实,盐碱地种植的旱碱麦在蛋白质含量、膳食纤维、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生物碱、黄酮等功能性成分含量达到普通小麦的两倍以上。
她指出,旱碱麦产业要立足地方特色,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展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产品营养化的转型升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刘艳香副研究员则聚焦麦麸、麦胚等高值化利用技术,展示了蒸汽爆破、生物发酵等前沿工艺如何将加工副产物转化为高营养功能性配料。
实操培训环节成为会议亮点。参会人员分组开展近红外检测仪、粉质仪、发酵流变仪等关键设备的操作演练,专家团队全程现场指导,手把手传授实操技巧,有效提升了企业技术人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确保了前沿技术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效能,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直接支撑。
沧州市作为我国旱碱麦科研与产业核心基地,近年来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与旱碱麦产业发展上成效显著。据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张树林介绍,沧州市搭建了4个科研平台,建立了育种、种植、推广、加工全链条体系,培育了10个主推品种,旱碱麦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等5项成果入选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目录。2025年,沧州旱碱麦种植面积达185万亩,总产53.55万吨,单产较2023年提高40公斤,总产实现翻倍增长。同时,当地开发关键加工技术及产品20余款,7款技术成功转化上市,“沧州旱碱麦”获评省级区域公共品牌,“黄骅旱碱麦”入选国家级区域公共品牌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维表示,研究院自落地沧州以来,始终深耕旱碱麦加工技术创新领域,初步揭示了旱碱麦“高蛋白、高纤维、高营养”的核心特质,牵头制定地方标准,筛选出2个加工专用品种,将面花等产品保质期从2天延长至10天,研发的旱碱麦啤酒、高纤代餐粉等产品成功落地转化。未来,研究院将聚焦“守特、求精、强联”三大方向,深化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打通市场、产品、品牌、标准四条线,推动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共赢目标。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旱碱麦产业技术人员搭建了高效的学习交流与资源对接平台,更巩固了沧州在全国旱碱麦产业中的核心地位。通过集中推广加工新技术、新方法,将有效延伸旱碱麦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参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专家们的分享既解答了生产中的技术困惑,又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未来将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助力沧州旱碱麦走向全国。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