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导引,打破晚会的“第四堵墙”
当大幕拉开,映入观众眼帘的,并非司空见惯的歌舞升平。整场演出以“戏剧导引+综艺表演”为骨架,将散落的艺术珍珠,串成了一条光华夺目的项链。
这不是一台传统意义上的晚会,没有机械的报幕,而是通过戏剧性的情境和角色,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四大篇章有机串联,让观众在时空隧道中自由穿梭。从《沈阳印记》的“紫气东来”到舞剧《红山》的远古回声,历史的厚重在“古韵流长”中变得可触可感。这种结构创新,打破了演员与观众、节目与节目之间的“第四堵墙”,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连贯的审美体验。
“沈阳的文化底蕴深厚如矿藏,但如何使其绽放时代光彩,关键在创新。”沈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已成为沈阳文艺工作的核心导向。整场演出打破了传统晚会模式,将四大文化篇章编织成一部沉浸式“沈阳文化史诗”,正是对“以文化人”理念的深度实践。
这种创新背后,是“十四五”期间沈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院团活力,推动沈阳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这种‘戏剧化’的尝试,这不仅是艺术门类的融合,更是历史与当代、专业与群众、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艺术处处长米佳说。
双奖同辉,铸就文艺高峰的“沈阳样本”
演出的高潮,伴随着两座沉甸甸的奖杯而来。
杂技剧《先声》片段,以其惊险奇绝的杂技语汇,再现了重大历史时刻的波澜壮阔。当演员们用身体搭建起不屈的丰碑,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艺术的,更是送给刚刚荣获中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项——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殊荣。
“《先声》是中国杂技首次以完整戏剧结构触碰重大革命题材,”沈阳杂技演艺集团董事长、团长安宁坚守创作一线,他感慨,“原创是文艺的生命,我们用身体语言讲好了中国故事。”
而后,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以一曲《东北风》,唱响了黑土地的豪迈与温情。他们刚刚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的角逐中折桂,这是我国群众文艺领域的国家级最高荣誉。
团长于欢介绍,这支由程序员、教师等组成的团队,十三年如一日坚守公益演出,“获奖证明群众文艺与专业创作同样能攀登高峰”。
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这是沈阳近年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内生动力的必然结果。《先声》为各院团的创新提供了“杂技戏剧化”的新范式;而合唱团的成功,则折射出沈阳公共文化服务的丰硕成果与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一“文华”、一“群星”,正是沈阳“专业舞台”与“群众文艺”比翼齐飞的绝佳例证。
群英荟萃,凝聚城市的“文化向心力”
这场演出的感人之处,不仅在舞台之上,更在舞台之下。
在话剧《寻找“王成”》片段演出结束后,一位特殊的“演员”登台了——他是90岁高龄、两次入朝作战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原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南启祥将军。
老人眼含热泪,与舞台上的“英雄”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他用颤抖而坚定的手,再次吹响那熟悉的冲锋号时,全场肃然,继而掌声雷动,许多观众热泪盈眶。这一刻,艺术与真实、历史与当下已水乳交融,这种源自历史深处的力量,是任何编排都无法复制的灵魂。
这一幕让从沈阳走出的国家一级演员全维润动容:“这场演出展现了沈阳文艺界的团结匠心,是‘到人民中去’的生动实践。”
舞台的精彩,源于台下的倾力。这场演出集结了沈阳最核心的文化力量:沈阳京剧院、评剧院、话剧团、杂技团、演艺集团五家国有院团精锐尽出;沈阳音乐学院派出了由系主任、名家教师领衔的104人庞大演职团队;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艺术力量也深度参与。这是一次“文艺沈军”的集体亮相,其参与度之高、规格之高,近年罕见。
这场精彩的演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沈阳文艺界空前的团结与向心力。不再是个别院团的单打独斗,而是整合了专业院校、社会力量乃至全体市民情感的“集团军作战”。这种凝聚起来的“文化气场”,是沈阳文化事业未来发展的最宝贵财富和最强劲引擎。
当一座城市珍视自己的文化根脉,勇于创新表达,并能凝聚起最广泛的文化力量时,其文化繁荣的图景便不再是遥远的蓝图,而是触手可及的当下。
星光璀璨的“大钻石”下,沈阳,正以文化为舟,满载自信与梦想,驶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编辑:王楠、佟思佳
校对:庞毅
内容来源:文旅中国
审核:韩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