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组织的“两岸媒体乡村行”采访采风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开展。该活动邀请海峡两岸的媒体记者,现场感受兴安盟的丰饶物产和特色农牧业,深刻体会兴安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粮仓”、“肉库”、“奶罐”的穰穰丰盈,全面展示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累累硕果。

“我们这个水稻虽然产量低一些,但是价格卖得好,常规大米卖两块多钱、三块多钱一斤,我们的大米已经卖到二十多块钱一斤了,所以总体来讲效益还是可观的”。在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里,绰勒银珠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朴成奎指着正在收割的大片稻田,兴奋地对记者说。
兴安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24年粮食产量突破140亿斤,占全自治区总产量的17.1%,居全区第2位。其中绿色有机大米品质优良,口味独特,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在收割机阵阵轰鸣的水稻收获现场,两岸记者用镜头记录丰收的喜悦。作为一名朝鲜族中共党员,朴成奎多年来坚持带领当地各族群众,用绿色有机方式种植水稻,成绩斐然。“我是这里最早发展稻田养鱼的,现在我们整个兴安盟都在(推广)稻田里养鱼、养鸭。现在环境变好了,连鸭雏都不用买了,到春天野鸭们就来了,赶都赶不走。”朴成奎骄傲地对记者们说。

在做大做强粮食生产的同时,近年来兴安盟的牛羊养殖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内蒙古杜美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种羊繁育车间里,一种体型硕大的绵羊吸引了两岸媒体记者的目光。这是该公司历时15年培育出来的绵羊新品种:兴安多羔羊。它不仅体型大、尾巴小、好饲养,而且产仔量多,泌乳性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普通的羊都是1胎1羔,但它能达到13个月产两胎,1胎3羔。按照目前每只羊羔600元计算,除了母羊的折旧和羔羊的饲养成本,一只母羊一年的纯经济效益在1500元左右”,公司技术总监刘学文介绍说。
在现代牧业(乌兰浩特)有限公司的葛根塔拉牧场,现代科技的加持也让奶牛养殖效益大增。在一栋养着数百头奶牛的大棚里,饲养员宫学斌手持仪器,在奶牛耳部的芯片上一扫,他的手机APP就立刻显示了这头牛的所有信息,包括运动状态、产奶量等内容。

养殖基地的孙国庆总经理告诉两岸媒体记者,饲养员手拿的这个仪器,连接着专门开发的一款现代化养殖系统。“未来是一个智能化、AI化的模式,比如我们刚刚看到这个‘蓝牙棒’,但凡牛有了异常情况,我们能够及时发现,从过去集体化的照顾到了精细化的照顾,大大节约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
近年来,兴安盟在农牧业招商引资上不断创新模式,取得积极进展。上海农好饲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饲料生产、销售为主业的大型企业,2024年该企业在兴安盟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农好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短短一年就投入了1.5亿元资金用于肉牛规模化养殖。从上海北上内蒙古投资,除了看好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饲草资源,优越的招商环境和扶持政策也是重要原因。

公司总经理潘琪告诉记者:“这个牛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是1.5亿,都是当地政府部门已经建好的,相当于我们是租用政府的场地来养牛。我们来了就不需要进行一次性的大额度基础设施投入,可以把资金用在买牛、饲养和管理上,大大节约了我们的投入成本”。
特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兴安盟也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穿着质朴的齐晓景,动情地向两岸媒体记者讲述她带领村民搞蔬菜种植的故事。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的她,2008年作为“大学生村官”来到了平安村,两届任期结束后,她选择留在平安村扎根创业。十几年来,依托平安村靠近县城的独特位置,她把蔬菜种植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成功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当记者问到她对未来的规划时,这位“大学生村官”自信地说,“我就觉得农业特别有前景,未来我想多做几个蔬菜品种,让产品走得更远”。
“想不到在这么冷的地方还能种出这么好的百香果!”
在扎赉特旗高跟营子嘎查,来自台湾的媒体记者在看到大棚里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香果果树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里种植的全都是黄金百香果,而且我们这个大棚完全没有耗能加温设施,完全依靠建筑设施和科学管理来达到大棚增温保温的效果”。兴安盟蔬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韩凤,骄傲地向两岸媒体记者介绍说。
作为一名扎根当地多年的设施农业专家,韩凤一直研究如何在寒冷地区种植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经过多年钻研,他成功把百香果、火龙果等南方水果在北方寒地种植成功。由于当地昼夜温差大,这些水果的甜度和口感甚至超过了南方产地。
“我们完全不愁卖,基本上有多少都能卖出去,大家都没见过我们本地产的,产品非常受欢迎”,韩凤说。

为期三天的采风活动中,两岸记者还参访了科右前旗水库村的农田单产提升项目和冷水鱼养殖项目,以及巴彦乌兰苏木巴彦塔拉嘎查的秘境河谷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实地感受当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