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崔巍专访丨艺术如何触达人心?“小店之夜”给出温暖答案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淡宁 方力 实习生 陈芷珺

21年前,杭州大剧院工地上的那场共舞,如今在“小店之夜”的舞台上有了温暖回响。导演崔巍与潮新闻·钱江晚报再度携手,将目光投向街头巷尾的平凡小店。从脑瘫少年涛涛的百桶爆米花,到面馆老板江哥的守望相助,这场相聚见证了艺术与生活的双向奔赴——深秋的晚风亦有温柔。 

导演崔巍 卢云/摄

新课题:我们还能再见吗

时间回到炎热的八月。在实地走访了“小店之夜”的几个候选场地后,崔巍提出:“我们能不能回到大剧院前面?”

直到今天,崔巍仍会想起21年前那个春天的下午——在尚未竣工的杭州大剧院工地,50名建筑工人、60名在杭工作的外乡人、40名杭州歌舞团的专业舞蹈演员共同起舞,与在场的3000名观众,共同完成了浙江省第一个公益性大型先锋舞蹈演出《与外乡人一起跳舞》。

在久久不愿散去的观众人群中,崔巍听到有人问:“还能再见到你们吗?”

也许当时观众只是随口一问,但却成了崔巍心里的“念念不忘”。从2012年起,她带领杭歌演员与钱报多次携手,在春运期间推出公益快闪《温暖回家路》。他们出现在机场、车站、地铁站……崔巍说,在那些不经意的相遇中或许就包含着重逢的“回响”。

今年,当接到“小店之夜”邀约时,崔巍说她又一次感受到了回响。可与此同时,她也在思考:“20多年过去了,‘我们’真的还能再见吗?”

变化显而易见。直观的,比如曾经共舞的那片工地,如今变成了下沉式露天剧场;又比如当年我们关注的是外来务工群体,如今则聚焦于小店生态。更复杂的在于“小店之夜”的参与者。在互联网、短视频、人工智能、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多元化的自媒体平台、套路化情感叙事的泛滥,将人们的共情阈值不断拉高,曾经“先锋”的艺术舞台与感性表达该以怎样的方式进化,才能触达人心、引发共鸣?

崔巍说,这次她面对的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新课题,但好在“我们都还怀着与20年前一样的初心。钱报持续五年来对小店的关注与报道,像当年《16人的乡愁报告》一样打动着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会有一些夜以继日努力打拼、用双手编织生活梦想的身影,为平凡的日子添加动人的注脚”。

一步台阶:我们与艺术的距离

在“小店之夜”筹备之初,热情的参与者们提报了不少节目,歌舞、魔术、脱口秀……群众文艺生活的丰富,让身为文艺工作者的崔巍由衷地高兴。但作为“小店之夜”的导演,她必须做出取舍,“‘小店之夜’不该局限在‘一场联欢会’的定位里。表演者演绎的既是他们自己,也是他们所代表的群体。个人特色与群体特征都需要经过艺术的加工与提炼,变成打动观众的情绪。”崔巍说,因此,面对充满了艺术热情的“素人”,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艺术表达,成为了打磨“小店之夜”的重头戏。

“小店之夜”上,建德杨村桥镇的“掌勺少女”村模队远程联动昆明老年架子鼓团“咚哒部落”,共同完成的走秀《桃花朵朵开》反响热烈。崔巍说,起初“掌勺少女”提报过一段排舞。在建德采风时,崔巍进一步了解了她们的故事。她们之中有饭店老板娘草莓种植户、家庭主妇。白天,她们的身份是农户、掌柜、妻子和母亲,而到了晚间模特队活动时,她们终于可以做回自己。面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她们脸上绽放出的幸福笑容,轻松抹去了一天忙碌后的倦容。“这何尝不是一种‘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呢?”崔巍说,正是被这份饱满的情绪触动,她当即拍板定下了走秀的表演形式,并从杭州歌剧舞剧院团队中选择了从业二三十年的资深编导黄亦民,为她们重新打造一个适合“小店之夜”的节目。

从零到一的创排难度不言而喻。崔巍笑着说,国庆假期间,黄导待在建德的时间比待在家里还长。在她看来,这样的投入是必须的。21年前的那场共舞里,一位民工兄弟将抽了一半的烟熄灭后塞回烟盒的动作,让崔巍意识到现实的土壤所孕育出的表现力是如此卓越,而身为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将这表现力定格、提炼并传达出来。“‘小店之夜’的创排也是如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单纯地教会他们某个舞蹈动作,而是从他们的生计生活中提取出那些代表性的瞬间。它可以是一个摘草莓的手势,也可以是扛起水桶的发力习惯。通过情绪的添加、节奏的编排,让它成为艺术的表达。”

“小店之夜”的现场,观众们肩并着肩、腿挨着腿在台阶上席地而坐。崔巍说,她时常觉得我们与艺术的距离就像这一步台阶——当文艺工作者走下台阶,就能触摸到艺术的源头;当普通人走上台阶,便能感受到艺术的光韵。

想为你撑一把伞,想为你点一盏灯

“小店之夜”当晚,19岁脑瘫少年涛涛在活动现场卖出了100桶爆米花。

这是崔巍在走访小店时,涛涛告诉她的小心愿。在她为涛涛母子选择的表演曲目里,有一句触动人心的歌词“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也是因涛涛曾对她说起,自己有一个想带妈妈去旅行的梦想。

她记得走访那日,涛涛的母亲姚传华刚从中暑中恢复过来,也记得那天涛涛的胳膊上有因摔跤留下的擦伤。向来语速很快的崔巍,在讲起涛涛时总会不自觉地放慢半拍。她说,钱报关于涛涛的持续报道令她感慨,“有伟大的母爱,有自立的决心,有倔强的坚持,也有社会的关怀。是这些正向的合力,将一个曾经与人交流都十分困难的少年,变成了现在这样爱笑、大方的模样。”崔巍说,在得知涛涛摊位上设置了公益雨伞时,她立刻启用了这个意象,“曾有人在雨中为他们撑伞,如今他们也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所以我设计了让现场观众共同撑起300把伞的互动,让爱的传递化作温柔的流淌。”

除了涛涛,让崔巍印象深刻的还有杭味面馆的老板江军昌,大家都叫他江哥。这个18岁来杭打拼了二十余年的安徽男人,从孤身一人到把家人接到身边,又将一间小面馆发展到如今的三家门店。今年,儿子小江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二中滨江校区。听闻江哥对参与“小店之夜”的活动十分积极,崔巍心生好奇,而江哥的回答也让她会心一笑。“江哥说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曾经付出的汗水与努力都有所收获。所以他想借着‘小店之夜’的机会,给那些遇到困境的同行们鼓鼓劲,和他们分享自己开店的经验,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说他想点一盏灯,告诉同行们再坚持一下,就能度过坎坷,迎来坦途。”崔巍说,在听到答案的那一刻,“小店之夜”在她脑海中有了雏形——去点亮人心中的那盏灯吧,即使前路难免崎岖,但若心中有光,便可不惧长夜;去印证梦想不会辜负不懈的脚步,无论是在陌生的城市站稳脚跟,还是能迈进理想的学府。而这,正是艺术的使命——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让所有人都看见,希望就在前方。

崔巍在“小店之夜”排练现场。 卢云/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崔巍专访丨艺术如何触达人心?“小店之夜”给出温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