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人物简介:鲍蕾,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要代表作有电视剧《刁蛮公主》《花样的年华》《婆媳过招》《啼笑因缘》、话剧《家》《支离破碎》《权贵之家》等。
■ 口述:鲍蕾 演员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从家庭到舞台,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我对自我成长与家庭责任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其实我觉得,这两者并不对立,而是在人生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夫妻之间就像一个团队,彼此发挥所长,在动态中调整,让整个家庭运转得更顺畅、更有温度。
这次参加节目对我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战。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唱跳类的舞台,还是竞演模式,压力不小。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舞台上那个相对的短板,但陆毅始终在背后给我鼓励和支持。我们甚至在舞台上开玩笑说,“舞台质量由我决定”,虽然是句调侃,但也真实反映了我当时的心态。从最初的紧张、犹豫到慢慢适应、熟悉节奏,这个过程虽然没有让我变成专业舞者,却让我收获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有些感受,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我觉得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在家庭之外,也重新看见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
很多观众注意到我们在节目里经常互怼又互夸,觉得这是我们婚姻长久的秘诀。其实这真是我们日常最真实的相处状态。互怼不是争吵,而是一种轻松的互动方式,能让生活不那么沉闷,保持新鲜感。我们从不压抑情绪,有什么想法都会直接表达。我知道他有话一定会告诉我,他也知道我能接住他的情绪。这种真实表达让我们减少了猜忌和内耗,反而加深了理解。
排练时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我们处理的方式和平时解决家庭问题差不多,有时候状态不好,语气冲一点,互相怼两句,也算是情绪的释放。但我们心里都清楚,吵归吵,目标是一致的,只要方向对,最终总能找到平衡点。这种沟通方式不需要刻意经营,而是20多年共同生活磨合出来的默契。
我们家庭相处的独特之处,大概就是那种“不用说话也知道对方要做什么”的自然。时间久了,很多事已经成了习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彼此的需求。但我也不会因为习惯了就什么都不做,相反,我依然会用心准备一些小惊喜,让生活保有温度。录制节目的过程中,我们也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家庭模式,每一种都有它的闪光点。但我们更确信,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节奏,重要的是彼此舒服、真诚相待。
我一直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心、感恩之心和分享意识,也会鼓励她们参与公益活动。我觉得孩子天生纯真,她们的世界最初可能只看到身边的人和事,而通过这些经历,她们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学会关心他人,用善良去回应这个世界。
其实,对女儿好的教育,就是活成她们能看见的样子。这些年,我确实为家庭放弃了一些演艺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在家庭之外失去了自我。这次参加节目,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展现。我希望她们看到的是,女性可以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做出选择,而不是在取舍中被迫牺牲。我不是所有人都该效仿的模板,我只是在家庭分工中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位置。我喜欢把幕后打理好,让家人安心前行。同时,我也希望她们明白,无论处于什么角色,女性都应该保持独立和自信。当我站在舞台上努力突破自己时,她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妈妈,更是一位不断成长的女性。这种多维的价值认知,胜过说教。
贝儿进入叛逆期时,我也曾感到头疼,尤其是这次分开录制节目,她的情绪一度有波动。但我学会了先倾听,用同理心去沟通,先肯定她的感受,再慢慢给出建议。
我也一直通过陪伴读书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这次节目经历,也成了我教育孩子的好素材。我会用我们排练的故事告诉她们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合作。比如爸爸妈妈如何一遍遍练习,如何互相配合完成一场表演。我把这些亲身经历讲成故事,让抽象的品质变得具体可感。孩子们听到后会自然觉得,原来坚持就是不停练习,合作就是两个人一起想办法。来自生活的教育,远比空洞的道理更有力量。
从分享家庭日常到参与家庭类综艺,我也在摸索私人生活与公众表达的边界。我的原则是真诚分享,讲那些真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观点可以不同,但真实的体验总能给人启发。我不期待别人照搬我们的模式,但如果有人看了之后心想:“哦,原来这样也可以。”那我就觉得很值得。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题和幸福,而我想传递的,不过是一份真实。婚姻需要经营,育儿需要耐心,而爱,是这一切背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