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13日电 题:中外游客在大美新疆感受“多彩”魅力
新华社记者 潘莹、张瑜
“被这里的阳光和雪质惊艳了,新雪季的第一滑太畅快!”在阿勒泰的美丽风光里享受驰骋雪原的畅快,北京雪友王逸凡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银装素裹的山峦间,雪道在暖阳下熠熠生辉,滑雪爱好者脚踏雪板疾驰而下,在雪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弧线。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日前正式“开板”,这座规模名列亚洲前茅的雪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雪友。
这是游客在新疆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乘坐热气球赏雪景(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春夏美、秋冬俏,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已成为新疆旅游新常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陈伟俊表示,新疆已经成为中外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人数超过3亿人次。今年前三季度,全区累计接待游客约2.6亿人次,同比增长8.36%,游客花费3023.86亿元,同比增长8.56%。
新疆自然景观丰富,被誉为“世界级的地理博物馆”。不只冰川雪山的“白”,也有森林草原的“绿”、河流湖泊的“蓝”、戈壁沙漠的“黄”……这里的风光诠释了自然生态的多彩。
在新疆巴楚县,胡杨林与湿地交织,成为野生动物的天然家园。这片曾经因河水断流枯萎的“风倒木”林区,经过当地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大片胡杨重新抽枝展叶,生机盎然。
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翡翠湖,成片胡杨林坐落其中(无人机照片,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游客樊宏利从河南出发,自驾西行奔赴巴楚,“这一路从葱郁平原到苍茫戈壁,不仅是一场视觉的震撼之旅,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这份体验太难忘了”。
人文风情同样绚烂多姿。春博会、冬博会暨新疆热雪节、环塔拉力赛、舌尖上的丝绸之路美食节、明星演唱会等活动接连举办。群众“村晚”“村超”“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更为文旅增添活力。
喀什古城每日热闹的开城仪式、特色演艺和夜游线路,让游客沉浸于多元民族风情;库车老城萨玛瓦尔舞艺人每晚翩跹起舞,让旅行成为深度的乐舞文化体验;吐鲁番葡萄夜市,各色美食香气扑鼻,人间烟火气治愈人心。
来自意大利的游客赛雷娜·丹尼尔·玛蒂尔达在库车品尝到美味的烤全羊盛宴,赞叹道:“这里色彩缤纷,食物美味,当地人的热情让我们倍感荣幸!”
新疆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辽阔的地域面积曾难免让辗转多地的游客经受长途奔波的困扰。如今,交通路网的快速建设逐渐让这种烦恼成为过去式。
今年夏天通车的阿禾公路将阿勒泰至禾木的车程从6小时缩短至3小时;年底有望通车的乌尉高速公路,将使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的驾车时间从7小时压缩至3小时左右。
和田市文工团的演员在新疆和田夜市上演出(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随着新疆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新业态不断涌现。
业内人士认为,新疆自驾游、冰雪游、特种游等新业态已跻身中国前列。携程报告显示,此前的“十一”假期,携程包车平台北疆环线销量同比提升88%,独库公路带动沿途那拉提、喀拉峻、巴音布鲁克订单平均增长40%。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数据,2025年1至10月,全区接待入境游客212.01万人次,同比增长6.06%,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34.85亿美元,同比增长6.55%。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入境旅游签证、支付、住宿等便利化政策不断释放红利,各地持续完善入境游客接待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身处内陆的新疆也走向前沿,吸引更多海外游客。
“来之前,我最大的担忧其实是交通和沟通,来了以后发现,这些顾虑完全多余。”德国游客法比安·希勒去过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等多地,他在新疆获得了宾至如归的体验,“打车软件就像在上海、北京一样方便,酒店预订也很简单,服务人员很专业。”
在乌鲁木齐时,法比安·希勒去了新疆国际大巴扎,和当地商户聊得很愉快,还学了几句维吾尔语,“他们喜欢分享音乐、舞蹈和美食,生活看起来很自在,节奏比大城市慢,但充满活力”。
新疆康运乐行旅行社有限公司英文导游陈变霞从事旅游业近20年,这几年她明显感受到新疆旅游业的热火,特别是入境游,“今年6到9月尤为火爆,其中东南亚游客占主体”。
中青旅新疆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书记、总经理梁畅红介绍,境外游客对新疆旅游偏好逐渐趋于多样。东南亚游客更倾向于游览自然美景,个人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欧美游客则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底蕴兴趣浓厚。
今年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5—2030年)》显示,新疆计划2030年实现年度接待旅游总人数超过4亿人次,全疆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综合营收达到万亿级,文旅产业带动就业超过150万人。
“新疆是开放的,新疆也是热情的。”自治区文旅厅旅游推广与对外交流处处长张瑞华表示,我们愿意为海内外的朋友们到新疆旅游提供最大便利,让大家感受真实的新疆,让大家拥抱美丽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