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2025 年上半年,中国微短剧市场延续强劲发展态势,规模持续攀升:市场规模突破634 亿元,用户基数增至6.96 亿,全网作品库存量高达4 万部,仅上半年新增上线作品便超3500 部。
图片来源:《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
在内容供给持续井喷的行业背景下,演员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头部演员群体的 “破圈” 进程也在加速——与长剧演员同台演绎、拍摄杂志、参加综艺等等。在如此欣欣向荣的环境下,他们抓住了机遇,也面临着独有的困境。
短剧王国瞬息万变,“顶流”宝座靠什么坐
前段时间举办的横店微短剧之夜,年度号召力星耀男演员由陈添祥、何健麒、姚冠宇、张翅获得,女演员则归属郭宇欣、王小亿、余茵、岳雨婷。回溯演员热度变化,2024 年底短剧男女顶流尚是柯淳、王格格,而 2025 年演员热度如过山车:凭借《盛夏芬得拉》爆火的郭宇欣 9 月还未进前十,10 月便跃至第三;李柯以虽连续两月热度第一,数据差距却近百万。这一结果并不意外,短剧市场热度以月甚至周为周期迭代。
图片来源:红果APP
这样的变化反映出短剧演员的热度与剧播期热度相关,观众对于剧集类型的粘度高于演员。同时,这就导致了短剧演员需要像 “机器人” 般出现不同剧集中、意欲凭借高频度的刷脸,试出一部爆红剧集,并以此冲击顶流。比如,新晋“短剧顶流”郭宇欣,2025年每月均有短剧输出,5-7月三个月的时间参演播出的短剧就达7部,9月凭《盛夏芬德拉》创30亿播放纪录,爆红后仍持续产出——这既是保持热度的实用方法,亦是行业常态下的无奈之举。
爆剧催生“顶流”! 图片来源:红果APP
成名于短剧的他们,也被困住于短剧
热度是衡量一个演员的价值所在的一个直观因素,所以在短剧王国里,无论新人与顶流为了热度,皆陷“题海战术”:短剧有自己的节奏,百集拍摄七八天、半月内剧集需要上线,如此的快节奏让短剧演员的日程被密集的拍摄任务彻底填满。以8位年度号召力演员的数据为例,岳雨婷入行至今已播出66部作品领跑、郭宇欣入行仅两年,便已有37部作品与观众见面,同时还手握3部待播剧持续维持热度,形成稳定的曝光周期;即使数量垫底的张翅也是在前期参演过不少长剧的情况下仍有21部短剧在身。单是这8位顶流演员,便已贡献出近300部短剧作品。而将视野放大至整个短剧市场,这样的高产并非个例——还有大批参演作品数量突破百部的“资深短剧人”,仍在海量的产出中默默等待一个出圈的机会。
图片来源:艺人社交媒体
长剧演员的红,首先需要有一个深入人心的爆款角色,其次,专业成熟的运营团队助力其建立强势的个人标签,而后优质资源紧跟,在短时间内会将“演员本身”这个品牌深入人心;而短剧演员们,观众对他们的认知是模糊的,或者是仅停留在好像看过“他”,对其个人特质是毫无了解。由于专业的运营团队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也抬高了短剧演员运营的门槛,使得大多数短剧演员并没有条件拥有专业化的运营,同时,海量拍摄的现实下,短剧演员对剧本选择和自身发展规划缺乏主动权,其更像制作公司的“标准化零件”,随时可被替代;而长剧演员凭借清晰个人品牌与专业团队,成为具备溢价能力的“核心资产”,二者商业价值差距悬殊。
走出短剧圈?他们走向何处……
在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不是没人想去打破。昔日的“短剧一哥”的柯淳,虽然在近期短剧榜单中表现一般,展现出的后劲不足。但也通过综艺保持了一定的话题度:比如,近期在《一路繁花 2》中放话“想五年内拿白玉兰提名”。作为演员柯淳渴望拿下主流奖项,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也充满挑战的 —— 首先在投资日趋冷静的现状下,优质长剧资源稀缺,而他在长剧圈层目前尚无有力度的代表角色,因此他能否分得长剧的一杯羹,还要打个问号。其次,拿到好的角色,并非仅靠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更需机遇,毕竟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面对以上的种种,柯淳需要做出一些选择,来避免陷入“看不上短剧、长剧无优势” 的尴尬境地。毕竟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短剧顶流”们,用现实向他证明 “不是短剧没了他不行,而是他没了短剧不行”。
微短剧演员的破圈并非遥不可及,比如,丞磊。图片来源:艺人社交媒体
而另一部分“顶流”则选择了稳扎稳打的路线,从配角切入长剧圈。比如,中戏科班出身的郭宇欣,从长剧小角色起步,2024 年试水短剧后迎来事业转机,凭《盛夏芬德拉》破圈。此后她成功进组长剧《玉簟秋》饰演女二,该剧男主丞磊同样出身微短剧。对郭宇欣而言,过往积累的长剧配角经验为其回归长剧提供助力,而她在直播中多次澄清 “不会告别短剧”,可谓长剧短剧“两手抓”。再比如,非科班出身的陈添祥,凭借可塑性尚可的演技与俊朗外表,成为于正新剧《金吾不禁》的单元男主。无论该剧最终播出效果如何,“于正剧” 自带的话题度都能为他带来新热度,这无疑也是,他打开长剧圈大门不错的敲门砖。
在短剧行业蓬勃发展的现今,顶流迭代愈发加速,现在远非终局。随着长剧制作公司以及各大风投资本的进入,以及短剧制作团队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势必将短剧从“野蛮生长”推进至“专业化”“精品化”。这些改变有望重塑短剧演员的职业生存逻辑,也将为短剧演员提供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