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淳安县石林镇棠高村,空置了一年多的村集体物业经济用房,最近终于派上了用场,“85后”鲁麒在此创办了一家食品公司,专门生产梅干菜饼。短短几个月,首条生产线就投入运转,一组7个人,有5位来自本村,再算上打包、搬运等杂工,已解决13个人就业。眼下,第二条生产线正抓紧落地,赶在元旦前投用。
58岁的王爱娇负责包馅,一团面包112克馅料,经全自动擀饼机成型后,摊到隧道炉的铁板上。大家分工合作,一组熟练工每天可烤约7000个薄饼,月薪可达5000元左右。“我这把年纪了,要再进厂很难,在家门口干活,还能顾牢家里老小和几亩茶叶,很不错了!”王爱娇快人快语,道出不少人的心声。
在棠高村驻村第一书记才焱军看来,引入这个产业项目几方收益:村集体得以激活闲置资产,有了经营性收入;带来20个就业岗位后,老百姓有了务工收入;鲁麒无需从批土地、盖厂房等做起,轻装上阵。因为自带“共富基因”,项目上下关注,服务好、落地快,这让大伙都觉得气很顺,自然力往一处使。
淳安是全省唯一的特色生态功能区,受到多重空间管控,再加上本身就属于“八山半田分半水”,以及土地资源高度碎片化,可谓杭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最突出短板和关键突破口。今年,该县把农民增收作为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的核心关键,推出了14项举措,基本都将着力点放在了“产业造血”上。
以石林镇为例,这些年,一根日晒面还真走出了一条共富路。双西村里,利用2080万元的拼盘资金,集日晒面加工、科研、研学、文创体验于一体的共富园区拔地而起,由7个村联建,收益共享。建成即投用,这里已落户4家加工企业,再看全镇,27家日晒面工坊,去年完成产值近1亿元,带动就业200余人。眼下,二期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石林镇党委书记王金明告诉记者,除了这根面,全镇还正推进“以竹富民”“以旅富民”。4万多亩毛竹林,由于砍工高、价格低,宁愿长在山上也无人问津。对此,石林镇组建专业砍伐队,配备山地运输装备,引进竹木粗加工和笋干加工厂,再发展林下经济,渐渐有了新起色。与之协同,全镇整合各种资源,以“一头猪、一场宴、一间房、一张票、一场赛事”相串联,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和线路,策划农事活动,为的就是引来游客、创造消费、带动共富。
总之,全县23个乡镇八仙过海,立足各自资源优势各显神通,因地制宜找到增收路径。里商乡里阳村架子岭自然村,沿千岛湖的小山坳里自成一方,拢共16户人家,一半开起了民宿。返乡青年周超群接过父母昔日经营的农家乐,将其改造成“网红民宿”,其尝试也带动着周边人改变,让这里的客群从过去的“大巴客”逐渐转化为“小车族”,客单价越来越高。还有隔壁村的村干部商政文,与妻子让破旧的国有农场管理用房,摇身一变成了精致时尚的咖啡小院,才刚开业,这个国庆假期就完成11万元营业额。这些创意看似微不足道,却都在潜移默化带动着增收。
淳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日军认为,要促农增收,关键得写好以“产”为核心的发展文章、以“人”为核心的共富文章、以“城”为核心的融合文章,一方面坚守生态底线、做强特色亮点、强化科技赋能,提高茶、渔、药等传统主导产业的经营效能,另一方面与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挂钩,鼓励青年返乡入乡和产业接二连三,多途径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与此同时加快“秀水富民”发展轴建设,拓宽区域联动、抱团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强城兴村融合。
据了解,近两年,抓住新茶饮的风口,淳安立足夏秋茶提效益,截至10月底,夏秋茶的产量和产值同比增长了25%、15.6%。还有拓展陆基循环水养鱼新赛道,目前已落实696亩示范基地建设,以5G数字化智慧方舱高效发展食用菌,势头同样十分强劲。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还致力于系统性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截至10月底,全县新增盘活利用901宗闲置农房,带动农民增收708万元,村集体增收1741万元,关键引来了一批富民产业。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海洋 鲍捷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