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二与王家卫的这场风波,像一记闷棍敲在文艺圈的脊梁上。
众人心疼古二——重病缠身,维权无门,最后一搏的悲壮足以赚足眼泪。

王家卫被钉在“不地道”的耻辱柱上,似乎无可辩驳。

但细想,他私下吐槽金靖身材、说唐嫣“很装”、陈道明是“极品、”游本昌“不是省油的灯”,究竟触了哪条天条?

私域之内,谁没嚼过舌根?谁没对同事、同行有过腹诽?王家卫的尖刻,无非是文艺老炮的日常。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若私下对话都需字斟句酌,人间早无真话。错不在私语,而在私语被公开。

金靖、唐嫣、游本昌以及所有的演员——王家卫都有权利不喜欢,正如观众有权利批评他的电影晦涩。只要这些评价不进入公共领域伤害他人,本无伤大雅。
但有人将私人录音公开。

将私人对话锻造成武器,才是真正的细思极恐。今日能卖导演的私语,明日就能卖朋友的秘密。当信任成了奢侈品,圈内还剩多少真话敢说?
据悉,在日常创作时,编剧们为了防止遗漏要点,在编剧会的时候录音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基本上不太会有人放出来的。有约定俗成的默契在,也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在。谁会把私下可能纯属“胡说八道”的话,堂而皇之放到台面上呢?古二这么一闹,或许开了一个很差的头,以后小编剧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被倾轧。日常的吐槽成了古二手里的剑。
背叛,永远比吐槽更腐蚀关系。
理解古二。
生命倒计时,谁愿背着“被欺压”的标签离场?他的反击,是弱者最后的嘶吼。
但公众的矛头不该指错方向——王家卫该骂的是克扣编剧权益、无视合约精神,而非他私下蛐蛐了几个演员。

维权应针对实质不公,而非利用私语煽动舆论。否则,维权成了“揭私大赛”,谁声音大谁赢?
为什么无人替王家卫说话?

因为他的“暴君”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拖垮拍摄进度、

被向太公开斥责“永不合作”……

大导演的帽子下,藏的是无数敢怒不敢言的怨气。
古二的爆料,不过是为积怨开了闸。
但真正将这场风波推向顶点的,是王家卫本人冷暴力式的傲慢。
古二连续爆料数日,刀刀见血,而王家卫呢?除了《繁花》剧组那三篇顾左右而言他、充满精英式敷衍的声明,他本人始终稳坐神坛,一言不发。

这种沉默,不是理亏,而是彻头彻尾的蔑视。
他仿佛在说:“尔等喧嚣,与我何干?”
正是这种极度的有恃无恐,才逼得古二只能不断加码,用更猛的料去砸开那堵沉默的高墙;也正是这种傲慢,精准地点燃了公众的怒火——大家厌恶的,不仅是剥削,更是剥削者那副“你奈我何”的嘴脸。

但情绪归情绪,我们不能因讨厌一个人,就合理化所有针对他的手段。
若私语无安全,则信任无根基。

这场风波的副作用,远超古二与王家卫的个人恩怨。
从此饭局上的调侃、工作室的抱怨、朋友间的八卦,都可能被人偷偷按下录音键,变成未来的“证据”。
今天你支持录音维权,明天或许就成了录音中的主角。

当我们默许私语背刺,就是在亲手埋葬人际信任。
古二的冤屈值得声援,但若维权需以毁灭信任为代价,胜利者终将无人幸存。

王家卫该为他的傲慢与压榨付出代价,但不该因私语被审判。
古二值得同情,但维权不应变成一场对私域的剿杀。
当舆论沉醉于批判“背后说坏话”时,我们或许已经忘了——背叛信任,远比几句私密录音更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