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庄自修/文)
古装历史正剧项目正在上新中。
从白宇主演的《太平年》预热,到胡歌领衔、陈道明监制的《风禾尽起张居正》官宣即引发全网热议,再到后续一批大投资、大体量项目密集出现在各平台片单与备案名单中,行业对这一题材的布局力度与热度肉眼可见。
然而热闹之下,古装历史正剧自带的 “冷体质” 并未消散 —— 过往作品中,“叫好不叫座” 的案例屡见不鲜,口碑与热度难以两全的困境始终存在。
明知这类剧集有着 “高投入、长周期、回报不确定性高” 的属性,各大平台却依旧对其青睐有加、不愿放手,这背后的深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1.0古装历史正剧“冷”体质
古装历史正剧《风禾尽起张居正》官宣由胡歌主演,引发热议。
热议的焦点有两点,一是该剧班底强大。导演胡玫的代表作有《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编剧之一常江的代表作有《大军师司马懿》系列剧,两人过往作品都展现出其对历史题材的深刻把控力。更有陈道明担任监制,这样的班底配置一经公布就拉高了观众对该剧的期待。
热议的另一焦点在于,主演由胡歌担纲,他是否能够驾驭这么厚重的角色?毕竟想到类似角色,很多观众的印象还停留在陈道明、唐国强、陈宝国、张国立等演员身上。
不管争议与否,不可忽视的是,近两年影视市场中,类似《风禾尽起张居正》这样“去流量化、重配置感”的古装历史正剧项目正逐渐增多。

区别于像《戏说乾隆》《如懿传》这样的戏说类或传奇类古装作品,古装历史正剧主要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叙事主轴,通过宏大的叙事结构展现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并注重对特定时代整体风貌的还原。
从已曝光的项目来看,多部剧集均延续了“强班底”路线:《太平年》由白宇、周雨彤、朱亚文领衔主演,倪大红、梅婷等实力派演员加盟,总导演杨磊曾执导《红色》《三体》等口碑佳作,编剧董哲则有《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等代表作加持;《浣溪沙》汇聚佟丽娅、韩庚、何润东等演员,编剧邹静之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一代宗师》的幕后推手,导演高翊浚也因《大汉天子》《后宫·甄嬛传》积累了丰富的古装剧创作经验。
此外,《大汉赋》《大唐赋·破阵乐》《江山大同》《千秋风雨林则徐》《魏武挥鞭》《永乐春秋》《长河落日圆》《诸葛亮传》等项目,也陆续出现在各平台大剧片单或立项备案名单中,可见市场对这一题材的布局力度。
相比市场对古装历史正剧的热情,观众的整体态度却偏向谨慎,这种情绪,源于两方面现实困境:
一方面,近年古装历史正剧始终未能突破“叫好不叫座”或“叫座不叫好”的瓶颈,鲜有真正意义上的爆款出现。
2020年播出的《大秦赋》,虽在服化道、场景搭建上尽显制作诚意,却因“41岁演员饰演13岁秦始皇”的选角争议引发口碑滑坡,最终豆瓣仅获5.4分,市场反响远未达到预期;2022年的《天下长河》凭借扎实的剧情与鲜明的人物塑造斩获豆瓣8.4的高分,成为口碑佳作,但其热度却始终难以与同期偶像剧抗衡,未能实现“口碑与热度双丰收”。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非正剧类的古装作品——无论是历史传奇剧还是历史古偶剧,也大多面临类似困境。例如马伯庸IP改编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长安的荔枝》《风起陇西》《风起洛阳》等剧集,虽在题材或叙事上有所创新,却同样未能突破“热度与口碑失衡”的局限。
另一方面,观众对古装历史正剧的“担忧”具有普遍性:既担心剧集为追求历史还原度,过度堆砌考据细节而忽视叙事节奏,最终沦为“历史纪录片式的枯燥”;又害怕创作者为迎合市场流量,强行加入不符合史实的情节,如过度渲染言情线、简化历史矛盾,篡改历史内核,消解古装历史正剧的文化价值。
2.0平台为何放不下
制作困难重重,平台为何还不愿放手呢?
究其原因,行业观察者丁丁从平台战略、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多维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从平台自身战略调整来看,历史正剧是其 “两极化” 布局的核心选择。受资金收紧影响,平台做剧策略已从过去 “广撒网” 的分散模式,转向 “要么聚焦 S 级大剧,要么深耕小成本精品” 的两极化路线。

而历史古装正剧天然属于 S 级大剧范畴:一方面,其对大制作、强班底的硬性要求,与平台 “集中资源办大事” 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历史正剧的高品质定位,能与小成本剧形成清晰的差异化互补 —— 既通过 S 级大剧的行业影响力提升平台地位,又以内容分层覆盖不同受众群体,最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从市场端需求填补来看,历史正剧是平台弥补内容缺口、覆盖全年龄层的关键抓手。
“此前平台古偶剧、现偶剧的内容占比一度高达 40%以上,但随着这类题材基本盘持续萎缩,如今占比已降至 30%多。”
丁丁指出,在此背景下,平台亟需拓展新的内容赛道,悬疑剧、家庭剧、年代剧及历史正剧成为重点布局方向,核心目标是覆盖全年龄层受众。而历史正剧凭借对知名历史节点的深度挖掘、对严肃主题的专业表达,恰好能满足观众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成为平台内容矩阵中不可或缺的补充。
再者,从政策端来看,历史正剧是平台响应官方导向、降低播出不确定性的优选。
早在 2021 年北交会等重要行业场合,官方就明确呼吁 “重点做历史正剧、严肃题材”,后续相关政策也持续鼓励影视行业挖掘优秀历史文化、打造严肃题材作品。
“平台布局历史正剧,既能主动贴合政策方向,又能借助题材本身的正向属性,减少内容播出环节的不确定性,为作品顺利播出提供更稳定的保障。” 丁丁补充道。
此外,从平台品牌价值塑造来看,历史正剧是打造 “品质名片” 的核心载体。
这类作品往往以深刻的价值表达形成高口碑效应,例如像《觉醒年代》这样的正剧,不仅收获观众广泛好评,更成为行业内的品质标杆。通过出品此类作品,平台能直接提升自身的专业形象与行业认可度,有效打破 “流量导向” 的刻板印象,强化长期品牌价值。
最重要的是,从长期收益维度来看,优质历史正剧具备极强的长尾效应,能为平台带来持续的流量红利。像《大明王朝 1566》《雍正王朝》等经典历史正剧,即便已播出多年,仍能在社交平台上通过二创剪辑、话题讨论持续发酵,不断吸引新观众关注,为平台贡献稳定的长尾流量。
3.0道阻且长
如前文所述,当前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为古装历史正剧构筑了好的创作环境,但机遇之下,多方面的创作难点仍需解决。

首先就是厘清古装历史正剧的创作边界问题,即回应上文观众担心的问题——古装历史正剧究竟该完全以史诗笔法呈现记录式内容,还是可融入戏剧化夸张与包装?
编剧辉山指出,回溯历史剧创作历程,“传奇化叙事” 曾是主流选择。例如,《雍正王朝》基本情节改编自二月河小说,有着非常戏剧化的故事走向,还引发过一些争议;《康熙王朝》中,容妃、蓝琪儿与李光地相关情节都做了戏剧化夸张;口碑极高的《大明王朝1566》,其核心事件 “改稻为桑” 亦是编剧虚构,并非真实历史。
“这样做的初衷很直接,就是为了让故事更具吸引力,留住观众。” 辉山表示,“但如今情况已然不同。”
他指出,2000 年后,历史逐渐成为部分人的日常兴趣,甚至成为少数精英群体带有粉丝属性的爱好,网上还涌现出 “明粉” 等朝代粉丝群体,不同朝代粉丝间常爆发观点争议,这使得人们在讨论历史人物与事件时,天然会受到更多审视。
“这种变化还催生‘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在影视领域的高频提及。但该概念本身界定模糊,似乎只要剧情存在虚构、改编,就可能被贴上这一标签,进而面临舆论风险。” 辉山补充道。
在辉山看来,这样的舆论环境将古装历史正剧创作推至两难境地:若仅拍摄纯史实内容,观众会因认知门槛高、故事趣味性不足而不买账,正如《大明王朝1566》2007 年首播时收视惨败,即便后来口碑发酵复播,热度依旧低迷;可若为追求观赏性加入传奇化叙事,又会在 “历史虚无主义” 的边界上反复试探,一旦越线,剧集便可能直接 “夭折”。
由此可见,平衡历史真实性与戏剧化,已成古装历史正剧创作者亟待破解的核心课题。
除此之外,古装历史正剧还面临 “国民性演员” 稀缺的难题。正如上文所说,提及这类剧集,不少观众的印象仍停留在陈道明、唐国强、陈宝国等演员身上,因此《风禾尽起张居正》官宣由胡歌主演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不过在丁丁看来,胡歌凭借《琅琊榜》《伪装者》《繁花》等多部代表作,已证明其对复杂角色的驾驭能力,是圈内难得兼具实力与流量的中生代男演员,但像他这样的演员,如今已是屈指可数。
“所以古装历史正剧的选角难度极大,主演需同时兼顾国民度与演技,年龄也要与角色适配。否则,要么演员撑不起历史人物的厚重感,影响剧集口碑;要么演员国民度不足,导致作品热度难以破圈。” 丁丁说道。
种种困难之下,从当下筹备的项目中,也可看出创作者们的一些破局思路。例如,它们几乎都选择了大众熟悉的历史IP,《大汉赋》(聚焦汉武帝)、《大唐赋・破阵乐》(围绕李世民)、《魏武挥鞭》(展现曹操)等。
“它们均以高国民度历史人物为核心,避开小众事件与偏精英化的经济、制度类叙事,既降低了观众认知门槛,也保障了受众基。”丁丁评价道,“如果在创作层面,能够延续历史大框架+细节传奇化的思路,再搭配视听体验升级与适配角色的演员阵容,这类剧集更易实现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认可。”
丁丁认为,“至少在偶像叙事过剩的当下,重提历史正剧是有着必要性的。而放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历史题材创作也不应该在影视剧领域缺席,前提是创作者必须有足够的情怀、定力和积淀。”
(文中辉山为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