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天津交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高分答卷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715元,位居全国第4;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6,持续稳居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省份;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5……”“十四五”收官在即,天津农业农村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五年来,天津立足直辖市、超大城市特点,将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增产、壮链、塑品牌,强村、富民、促和美”主线,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天津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达82%,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二十二连丰”,总产量较“十三五”末增加10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提升至72.5%。肉、蛋、菜、奶、鱼等“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让市民餐桌更丰盛、更安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天津聚焦津味“土特产”,构建起“集群带园区、园区联镇村、镇村串链条、链条聚主体”的发展格局,新创建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7个农业产业强镇,形成5条百亿级全产业链和17条亿级产业链。小站稻全产业链产值达125.4亿元,沙窝萝卜2024年销售额同比翻倍,宁河岳龙甘薯从“零”起步成长为全国最大种植基地,带动13个村集体增收300万元。12个乡村旅游重点片区两年接待游客近8000万人次,“村BA”“村跑”等文体活动让乡村人气更旺、消费更活。

科技赋能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天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68%提升至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5%。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行,培育出小站稻、花椰菜等一批全国领先品种,花椰菜杂交品种打破进口依赖并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农业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科技园等创新平台扎根津沽,37个智能农业示范园区推动智慧种植、工厂化养殖等新模式广泛应用,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智能。

品牌建设让“津农精品”香飘全国。天津构建起完善的农业品牌体系,“津农精品”从2021年的187个发展至225个,年销售额连续三年突破100亿元,整体品牌溢价率超15%。通过承办全国农交会、金秋消费季等国家级活动,开通“小站稻号”海河游船和“丰收号”地铁,线上线下联动推广,让小站稻、沙窝萝卜等特色产品走出天津、走向全国,实现“品牌增值、农民增收”。

和美乡村建设让农村更宜居、更宜业。天津投入115.63亿元财政资金用于乡村建设,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行政村5G和千兆光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0%,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97.9%,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全面覆盖,1502家村卫生室实现医保联网结算,“村字号”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天津在全国率先建成市、区、镇、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农交所年交易额突破160亿元,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累计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17.7亿元。800个经济薄弱村扶持任务如期完成,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加速建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超20万元的村占比达76%,村均收入达163万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步推进,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收官“十四五”,奋进“十五五”。天津正锚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编制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聚焦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化产业融合、擦亮“津农精品”品牌、建设和美乡村、激发改革活力五大重点,着力打造“两区一高地”,在城乡融合发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天津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缪翼 林单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天津交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