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11月8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记者何春艳)他身着一袭简约而庄重的白色西装,挺括的线条勾勒出劳动者的精气神,机器手稳稳地托举着话筒,豪迈声线舒展有力……
11月7日下午,在重庆市第三届职工文艺展演赛(原创音乐作品大赛)决赛的聚光灯下,选手吴刚的形象,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深深烙印在观众和评委心中。他代表重庆市铜梁区总工会,演唱的两首作品成功入围“25进12”的名单。

参赛选手吴刚(央广网发 唐浩 摄)
在这次决赛中,吴刚准备了两首歌曲。一首《一生为龙》充满力量与阳刚,吴刚唱出了“龙”的磅礴精神;另一首《无声》他用心演绎英雄的坚定信念。他认为:“红色歌曲要更走心,把英雄故事讲进年轻人心里。”
吴刚的歌声豪迈、大气、充满正能量,这亦是他的人生态度。“哪怕我的身体不完整,我也要在精神和人格上,做一个完整的人。”
叩开心扉的第一束光 从跑道到舞台的转折
记者赶到现场时,吴刚正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身体微微前倾,用右手手臂的手肘灵巧地“捧”着手机。屏幕上是即将演唱的歌词,他看得入神,嘴里轻声哼唱着旋律,神情专注而平静。
吴刚的童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改写。6岁那年,一场触电事故让他永远失去了小臂。这场变故,曾将他推入极度的自卑与自我封闭,他“不敢在外面穿短袖,从来不会当着别人的面吃饭”,形容那时的自己“像木头似的”。

吴刚演唱歌曲《一生为龙》(央广网发 周长江 摄)
转机发生在初中。一位热爱唱歌、性格开朗的室友,悄然叩开了他紧闭的心门。在一次校园歌唱比赛中,吴刚以一首《中国人》意外夺冠。这份最初的认可,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世界,让他找到了与外界对话的崭新方式——歌唱。这束光让他的自信迅速生长,他从阴影中走出,性格也愈发开朗。
高中时,他将这份昂扬投入到体育中,成为了一名残疾人田径运动员。17岁时,吴刚相继参加了绵阳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选拔赛、四川省残疾人运动会和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并且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第四名的佳绩。
命运的转折,源于2005年赛后的一次聚会。吴刚上台唱了一曲豪迈的《向往神鹰》,教练一句玩笑话——“你唱得这么好,去当歌手吧”,成了他推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吴刚笑着回忆:“教练说我唱歌挺有天赋,后来我就开始往音乐发展了。”

吴刚演唱歌曲《无声》(央广网发 周长江 摄)
母爱铺就的追梦之路
母亲的支持点亮了吴刚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回忆道:“我最开始练田径,母亲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陪我跑步。后来我想学音乐,她就托人去给我找音乐老师,带着我去学音乐。”那时,吴刚的老家北川交通极不发达,为上一个小时的音乐课,母亲能陪他走两三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每周往返。
2006年,吴刚真正踏入专业音乐领域。面对原创音乐的高要求,不识谱和先天弱视成了最大的障碍。他“最初只能靠老师先唱打个样,死记硬背好几天才能进棚。”为克服视力障碍,他每天把乐谱放到最大贴在屏幕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同年,他加入了北京“我的梦”残疾人艺术团,在那里,他见到了更多活得灿烂的生命,“比我残疾更严重的人都在开心、认真地生活,我一下就想通了。”
十年磨一剑。如今他已录制二三百首原创作品,从需要数天准备到几小时就能驾驭新作,完成了从“记住旋律”到“驾驭作品”的蜕变。
向阳而生的“完整”人生
音乐落下,掌声响起。当吴刚在舞台上鞠躬谢幕时,许多观众的眼中充满欣赏与敬佩。在他们看来,站在台上的早已不是一位需要同情的残疾人士,而是一位专业自信的歌手。
吴刚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那句人生信条:“只要心中有光,到哪儿都是温暖的,心要向阳。”真正的“完整”,是内心强大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