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最近半个月来,中国电影市场不容乐观,周末票房在四千多万元,工作日票房仅有一千多万元,但冷档期下不乏好电影。”在11月8日举行的上海影评学会会员影评沙龙活动上,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汤惟杰的一番话引起大家深思。《731》《洛桑的家事》《志愿军:浴血和平》《风林火山》《刺杀小说家2》《下一个台风》《胡阿姨的花园》《白马姐妹》《一战再战》……近期上映的影片里哪些值得观看,如何让好电影被更多人看到?此次影评沙龙以“十月电影大家评”为主题,影评人们围坐在狭窄却温馨的学会办公室里,畅聊今年十月的中国电影市场,也对电影如何走入大众、和社区文化结合提供思路。

现场照片 钟菡 摄
近期上映的影片里,纪录片类型成为沪上影评人关注的热门。曾获得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的《胡阿姨的花园》受到不少人喜爱,该片10月23日起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用九年时间记录重庆街头一位普通阿姨的生活,见证她如何用韧性与诗意对抗生活风雨,也为每个认真生活的人照亮心中的“花园”。“这部影片让我想起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不管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总是需要有良知的艺术家去关心、关切这些社会边缘群体”,汤惟杰认为,这样的电影有现实性,能引发强烈共鸣,相信总有人喜欢。
上海影评学会会员杨芝芳是纪录片爱好者,她认为,《胡阿姨的花园》传递了普通人如何活下去的信念,“我喜欢看纪录片,这些影片大多数讲的是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充满人文关怀,真实、接地气,有正能量。”

《胡阿姨的花园》
“纪录片主要满足普通人对他者的好奇,对远方的向往,《胡阿姨的花园》跟踪拍摄9年,《白马姐妹》前后长达20年,背后都有创作者长时段参与田野观察的心血。”上海影评学会会员丁明玮认为,纪录片蔚然成风成为近几年非常重要的趋势,“B站纪录片点击率很高,年轻人很喜欢纪录片,发行渠道也趋向多元。”

纪录片《白马姐妹》
《下一个台风》《洛桑的家事》等文艺片同样受到影评人的关注和喜爱。上海影评学会会员、上影集团资深制片人马瑞霞为《下一个台风》打了8.5分,她认为,该片直面社会议题,见证女性力量。“导演、编剧很有社会责任感,弘扬正能量。影片成本不高,但画面拍摄得非常美,拳击运动员张伟丽演绎得非常到位。”

现场照片
上海影评学会会员李佳从事法律工作,《洛桑的家事》围绕法律纠纷展开,是一开始吸引她观看的点,但她认为,影片亮点更在于将藏地文化融入解决方式里。

现场照片
国庆档过后进入传统票房淡季,尽管众多小成本文艺片、纪录片中不乏多年磨一剑的匠心佳作,但困于排片少,观众难以看到,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些电影已经上映。上海影评学会会员徐明近期看了大部分院线电影,最喜欢的同样是《胡阿姨的花园》《白马姐妹》等纪录片。作为资深电影发行人,他注意到当下院线排片往往受市场大数据影响,许多纪录片点映场火爆,上映后却场次难寻,《日掛中天》《女孩》等文艺片即便有奖项傍身,排片同样不高,“希望能打造专门放映艺术片、纪录片的影院,实现市场分流,让观众能够找到他们想看的片子。”
“有次我在上海影城观影,千人厅只有我一个观众。”上海影评学会会员周琼也喜欢纪录片,她长期在新华街道社区做志愿者,发现新华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每个月都会排八场公益电影,有一批纪录片爱好者在这里活跃交流,“建议电影能进一步和社区文化结合,比如邀请资深导演走入社区参加活动,和大家分享电影背后的故事。”

现场照片
“只有商业类型片支撑的票房,不是健康的电影生态。文艺片、纪录片当下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也提醒院线在选片时,需要对有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质量的片子做平衡,让喜欢这些题材的观众能够和电影见面。”汤惟杰说,上海影评学会通过会员观影机制,力争每个月都能让大家看到艺术新片,也发挥影评人的作用,更好向大家介绍和推广优秀小众电影。
除了院线新片,由上海电影集团指导、上海电影技术厂主办的“法国经典电影修复展”也于近日举办,展映《怒海沉尸》《红圈》《碧海蓝天》等八部法国电影大师的修复佳作,让观众感受经典电影魅力。其中,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曾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配音,在国内上映。重温大师风范的同时,也在回顾中国译制电影的高光时刻。
将于11月15日上映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同样是让众多影评人期待和推荐的新片。该片已于近日开启点映,点映当日票房即突破100万元。“关注现实的作品更容易打动人。《菜肉馄饨》从形式到内容、主题都和上海当下有关,相信上海的观众会喜欢。”汤惟杰说,他还向观众推荐好莱坞电影《一战再战》,“影片在类型、故事线、人物设定上都极度分裂,从中可以看到当前美国社会文化政治的表征。”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影评沙龙于今年8月启动,每月举办一次,回归面对面交流的传统,邀请会员快速回应中国电影现状,助力上海电影之城建设。
原标题:《工作日全国票房仅1000多万,“好片乏人看”怎么办?》
栏目主编:张熠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