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温静导读:翁青雅采访朱珠翻车事件,为网红跨界转型和主持人行业敲响了警钟。网红跨界并非不可行,但在追求多元发展和流量变现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操守的坚守。而主持人作为连接节目与观众的桥梁,其专业门槛更需严格坚守,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尊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近日,《心动的信号7》女嘉宾翁青雅跨界主持对演员朱珠的专访,因其表现失误被网友称为“社交灾难现场”,相关话题词随即冲上热搜榜单。

这场直播争议中,网友们一边批评翁青雅的“不专业”,一边赞扬朱珠的“高情商”。当一场采访呈现出主持人“根本没做任何准备”的效果,自然会演变为一场舆论风波。即便翁青雅事后公开道歉,也难以平息公众的质疑。
翁青雅采访朱珠
“翻车”事件全复盘
一场备受瞩目的品牌直播,本应是翁青雅展现多栖发展潜力、在主持领域崭露头角的绝佳机会,却演变成一场全网围观的“大型翻车现场”。
在采访过程中,翁青雅的业务能力短板暴露无遗。她全程紧盯着手卡,念品牌名字时都磕磕绊绊。提问环节更是惨不忍睹,不仅停留在穿搭外貌等浅层话题,还多次出现忘词、提问逻辑混乱的情况。场面一度陷入僵局,好在朱珠凭借着高情商和丰富经验多次主动救场,才勉强维持住局面,不至于让尴尬升级。

事情发酵后,面对铺天盖地的差评,翁青雅发文道歉称“第一次见朱珠姐,当天真的太激动太紧张了”,但这一道歉显然未能平息众怒,道歉内容避重就轻,未提及关键的礼仪缺失和准备不足问题,被网友吐槽诚意全无。

网红跨界主持“翻车”:
有了流量通行证 专业素养莫缺位
流量不能替代功底,专业出镜采访与网红日常创作,有本质区别,并非“颜即正义”。采访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或信息传达,而是需要事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前期的资料研究,现场的引导对话、深度挖掘、临场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台风和适应镜头前的形象气质,是一门具有一定门槛和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艺术。传统媒体环境下,专业主持需要经过系统训练和刻苦实践,就像《令人心动的offer》最新一季,正是主持人核心素养和业务能力的集中展现。公众可以在节目中看到,主持人不仅需要有清晰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深度的反思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足够的知识储备。
当流量成为通行证时,本该精益求精,如若将专业素养抛之脑后,“翻车”亦在所难免。当专业壁垒被流量随意跨越,当扎实的准备被即时的人气所替代,其实是对专业精神的不尊重以及对知识价值的摒弃。网红当主持人或许会更受追捧,但如若因准备不充分让受众看到翻车现场,“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网红跨界转型的得与失
得:多元发展与流量变现新路径
1. 拓展事业版图:对于网红而言,跨界转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提供了突破原有发展瓶颈的可能性。以白鹿为例,她最初是淘宝模特,在网红圈小有名气后被制片人于正发掘,成功进入演艺圈。从《凤囚凰》女配起步,到《周生如故》大爆,再到凭借《长月烬明》商业价值飙升,拿下8个代言 ,完成了从网红到一线明星的华丽转身,实现了事业的三级跳,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事业版图。

2. 实现流量最大化利用:网红本身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和流量,跨界转型可以将这些流量进行多维度变现。刘宇宁从街头歌手,通过在社交平台翻唱歌曲积累人气,再凭借主演电视剧和演唱影视OST成功打入影视圈,他巧妙地将网红时期的流量转化为演艺事业的助力,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3. 提升个人影响力:跨界到不同领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而提升个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易梦玲,作为“纯欲风”鼻祖,在网红圈已是备受关注。她尝试向演员转型,虽演技遭受质疑,但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曝光度进一步增加,不仅成为红毯的宠儿,还在时尚穿搭领域持续引领潮流,个人影响力辐射到多个圈层。
失:专业壁垒难跨越与口碑风险
1. 专业能力不足引发质疑:大多数网红在跨界转型时,往往缺乏目标领域所需的专业训练和扎实功底,这使得他们在新领域中频繁碰壁。
2. 口碑崩塌风险高:一旦在跨界过程中表现不佳,就容易引发口碑崩塌,反噬之前积累的人气。就像翁青雅这次采访朱珠翻车事件,她原本凭借恋综和“顶级白富美”人设收获了不少粉丝,可这次糟糕的主持表现,让她瞬间成为众矢之的,账号连夜掉粉,评论区沦陷,商业价值也大打折扣,可谓得不偿失。
3. 面临激烈竞争压力:新领域往往竞争激烈,网红跨界相当于闯入了别人的“主场”,要与众多科班出身、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竞争。如易梦玲试水《无限超越班2》,评委直言“网红和演员有壁,你的表演像在拍抖音” ,这背后反映出没有专业背景的网红,在转型时很难获得主流认可。数据显示,尝试转型的网红中,仅12%能拿到重要角色,大多数只能在综艺里“刷脸”,艰难求存。
主持人专业门槛该如何坚守
专业素养是基石
1. 扎实的语言功底:主持人首先要有清晰、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用词恰当,语调富有感染力,能够根据不同的节目场景和嘉宾、受众,灵活调整语言风格。像董卿在《朗读者》中,每一次的开场白、与嘉宾的对话,都字正腔圆、娓娓道来,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传递温暖与力量,这背后是她多年来对语言功底的打磨和积累。
2. 深厚的知识储备:一个优秀的主持人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涵盖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这样才能在采访和主持过程中与嘉宾进行深入的交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话题的深入展开。撒贝宁在主持《今日说法》时,凭借扎实的法律知识储备,将复杂的法律案件深入浅出地讲解给观众;在文化类节目中,他又能引经据典,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3. 敏锐的应变能力:直播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突发状况,主持人必须具备敏锐的应变能力,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化解危机。汪涵在《我是歌手》中面对歌手突发退赛的情况,沉着冷静,通过一段精彩的救场发言,稳定了现场秩序,让节目得以顺利进行,他的应变能力堪称主持界的教科书范例。

职业操守与礼仪不可缺
1. 尊重嘉宾与观众:主持人要充分尊重采访对象和观众,保护他们的隐私,避免提出不恰当、冒犯性的问题。在采访中,要给予嘉宾足够的表达空间,不随意打断,认真倾听并做出积极回应。
2. 遵守职业道德:主持人要坚守诚信原则,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传播虚假信息。在节目中保持公正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尤其是在新闻类、访谈类节目中,更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公共场合,要维护良好的职业形象,避免不当言行,时刻牢记自己的公众影响力。
3. 注重礼仪规范:从见面的寒暄、座位的礼让,到采访过程中的肢体语言、眼神交流,主持人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仪规范。在翁青雅采访朱珠事件中,她在礼仪方面的缺失,如不礼让嘉宾、自顾自入座主位等行为,成为大众诟病的焦点,也凸显了礼仪规范对于主持人的重要性。
行业规范与监管需加强
1. 明确准入门槛:国家相关部门已印发文件,明确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持证上岗,这是提升主持人专业水平的重要举措。行业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准入标准,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考察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确保进入行业的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2. 加强培训与考核:对于在职主持人,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和观众需求。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对主持人的业务能力、职业操守等进行定期考核,对于不达标的主持人进行再培训或淘汰,形成良好的行业竞争氛围。
3. 强化舆论监督:媒体和公众要发挥监督作用,对于主持人的不当行为和不专业表现及时曝光和批评,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主持人自觉提升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品牌方在选择主持人时,也不应只看重流量,而应更加注重其专业能力和口碑,共同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
翁青雅采访朱珠翻车事件,为网红跨界转型和主持人行业敲响了警钟。网红跨界并非不可行,但在追求多元发展和流量变现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操守的坚守。而主持人作为连接节目与观众的桥梁,其专业门槛更需严格坚守,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尊重,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