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0月31日电 题:车间到田间,三秦大地涌新潮
古一平、郑昕、陈改
西安大唐不夜城勾勒盛唐繁华画卷,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记录周秦文明发祥……提起三秦大地陕西,离不开厚重的历史。
日前,记者在陕西采访发现,除了随处可感的古色古韵,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迸发着创新的勃勃生机。
走进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在西安投资兴建的整车生产基地,宛如置身科幻电影场景。冲压车间内,厂房宽敞、“人迹罕见”。记者看到,一条机械臂平稳抓取钢板,送入压力机模具工位,随着“轰”的震撼一声,一次冲压完成,工件被另一台机械臂抓取、转移……
据介绍,西安吉利生产基地可实现冲压、焊接、喷涂的全自动化,2024年共生产整车超过30万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记者在陕西采访制造业企业管理者、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时,受访者普遍表示,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以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努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构筑并巩固核心竞争优势。
在陕西,制造业领域正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在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聚焦工业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突破相关技术瓶颈,实现国产RV减速器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跨越;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显示产业上游关键环节,攻克溢流法基板玻璃配方、成型控制等关键工艺,打破跨国公司长期技术垄断……
不只是工业,在果业大省陕西,田间地头同样涌动新潮,促进农业增收动力由“汗水”向“智慧”转变,结出更多“金果果”。
“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屏幕上调节大棚温度、湿度。”在西安市高陵区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承建的全季西红柿示范园内,翠绿的西红柿藤蔓在智慧大棚里茁壮成长。
倒挂式微喷系统、智能水肥一体机……公司董事长黄继锋向记者介绍,借助一众科技装备、推行绿色化生产方式,西红柿种植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实现了品质提升和供应时间延长。
示范园有效发挥了示范作用,吸引不少周边农户前来学习。统计显示,截至目前,高陵区已有1400余户农户、40家合作社、6家企业从事西红柿种植,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周边农户多了有前景的“柿”业。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的提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秦岭北麓,陕西省周至县的猕猴桃正迎来收获季。
好水果,不止靠种,还靠选。在周至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条高科技分选线正稳稳运行。记者看到,起点处,一筐筐猕猴桃经过拆垛、倒筐,被送入流水线。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检测后的猕猴桃会按照大小、外形等参数被分成不同类别,再进入相应的包装和销售渠道。
工作人员介绍,在检测区域,每个猕猴桃都会被拍摄240张照片,如同给猕猴桃做了“CT”,果径、果皮颜色、纵横比等细节难逃“火眼金睛”,有效提升了果品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同时,针对猕猴桃存在的“刚买太硬没法吃,放久变软容易坏”难题,周至积极探索应用预冷催熟技术,在存储环节,用智慧化手段模拟自然温度变化,创造温差让猕猴桃积累糖分、及时成熟。
目前,周至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3.2万亩,年产鲜果超6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全县32万名群众嵌入猕猴桃产业链条。
三秦大地从古而来,昂首阔步向新而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吹响奋进号角,陕西这片饱含历史底蕴的热土,正以全新的面貌拥抱创新,向着未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