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原创 送别杨振宁后,看了下他的“老友”李政道,发现他夫人是真贤内助

刚刚送走了物理学巨擘杨振宁,很多人也因此关注起他曾经的挚友与对手,李政道。

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发现,李政道的人生同样传奇。

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背后那位名叫秦蕙䇹的妻子,她是真贤内助。在他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背后,她的一句话令人感动。

自妻子去世后,李政道之后也一直都未再娶。

2024年11月24日,恰逢他98岁诞辰,他的骨灰被安葬于苏州太湖畔,和妻子合葬。他临终的遗言,就是“回去陪老婆”。这个跨越了28年生死的约定,让人看到了这对伴侣之间深沉的爱。

为爱煲汤的物理天才

李政道从小就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聪慧。他十二岁时,就能一个人蹲在苏州东吴大学附中的假山下,埋头钻研各种难题。

十七岁那年,连高中毕业证都没有的他,直接以同等学历的身份考进了浙江大学,并且主动从工科转到了物理系,只为能跟着束星北这些物理学界的名师学习。

1946年,还在读大三的李政道,他就被破格选派到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他只用了两年就拿到了学士学位,四年后博士毕业,那时他才24岁。

而且由他提出的“李模型”在物理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曾经立下誓言,在学术上没有成就之前绝不谈恋爱。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的这个誓言,在1948年的芝加哥车站被打破了。

那天,他遇到了同样来自上海的留学生秦蕙䇹,只一眼,就让他放下了之前的决心。

为了能和秦蕙䇹一起参加舞会,平时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的李政道,硬是减掉了一圈体重。

后来秦蕙䇹得了阑尾炎,李政道更是笨手笨脚地学着煲汤,每天送到医院去照料。

秦蕙䇹被这个书呆子气的物理学家的执着和真诚打动了。

1950年,两人结婚。他们的婚房只是一个仅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的学生宿舍,因为空间太小,秦蕙䇹只能在寒冷的冬天里,在宿舍楼的公共走廊上为丈夫做饭,但她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两人在一起后,秦蕙䇹也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她并没有只安心的做一个太太,在李政道的事业上,她可是他背后的女人,在内是“贤内助”,在外是“贤外助”。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李政道传》这本书中可以窥见一二。

以柔克刚的智慧

书中提到过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作,可以说他们的合作,曾是物理学界的一段佳话。

他们经常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外的草地上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共同发表了32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然而,这两位顶级科学家的友谊,却因为署名顺序的问题,逐渐产生了裂痕。

1951年,他们合作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发表时,按照国际上姓氏首字母排序的惯例,应该是“李-杨”。

然而,杨振宁提出,鉴于自己比李政道年长四岁,期望在相关事宜中,能将自己的名字置于李政道之前。李政道虽然心里不舒服,但还是同意了。

只是没想到这件事,终究成了两人关系中的一个疙瘩。

到了1957年,两人即将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前夕,杨振宁再度提议,期望在领奖环节依照年龄排序,由他率先接受奖项。

李政道一开始并不同意。关键时刻,秦蕙䇹看出了丈夫的为难,她温和地劝说李政道,认为他们代表的是中国人,不要因为这些细节让外国人看了笑话,内部应该团结。

最终李政道听从了妻子的劝告,做出了让步。

在更早之前,两人因为学术分歧而关系紧张时,也是秦蕙䇹主动站出来调和。

她察觉到丈夫因为争执而身心俱疲,就特意准备了一大桌子好菜,邀请杨振宁一家过来吃饭。

在饭桌上,她举起酒杯,诚恳地表示,很怀念他们在草地上一起讨论学术的样子,提醒他们这样好的搭档应该彼此珍惜。

正是这次饭局,让两人暂时放下了分歧,重新投入合作,最终取得了诺奖级别的成果。

托举他人的大爱

秦蕙䇹的智慧和格局,不仅体现在处理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上,更体现在她对国家和学子的关怀中。

当她了解到国内的科研条件艰苦,很多学生缺少实验器材时,她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家产,用来支持国内的教育事业。

她还亲自处理来自国内学生的求助信件,常常在深夜里伏案给学生们回信。由于信件太多,邮递员甚至都有些抱怨,但她依然坚持着。

1996年,秦蕙䇹因癌症去世。在病重之际,她和李政道商量,决定设立一个以两人名字命名的“䇹政基金”,并特别要求,基金资助的学生中,必须有一半是女生。

至今,这个基金已经帮助了超过五千名学子完成了他们的学业。

妻子离世后,李政道的世界仿佛失去了一半的光彩。在那段时间,他竟关起门来开始画竹子,用一方刻着“竹君文心”的印章来寄托哀思。

在那之后的28年里,他拒绝了所有的说媒和情感表白,他说自己的心里已经挂满了妻子的画像,再也容不下任何人。

结语

秦蕙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托举”。她不仅用温柔支撑起了一位科学巨匠的事业,更用大爱点亮了无数后辈学子的前行之路。

爱不是单向的凝视,而是两个人望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去创造比自身更宏大的价值。

她的智慧与格局,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愈发显得珍贵和动人。

信息来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原创 送别杨振宁后,看了下他的“老友”李政道,发现他夫人是真贤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