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娱乐圈有这样一位女演员,演了40多部戏的女主角,拿过国际电影节大奖,还跟刘烨、胡歌这样的顶流合作过,央视更是把她当亲闺女一样捧。
按理说,这样的履历早该红透半边天了吧?

可她偏偏就是火不起来,连路人都不一定认识她。
这位王力可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明明条件这么好,却始终走不出"戏红人不红"的怪圈?

13岁独闯北京,舞蹈学院成为她的起点
王力可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孩子。
生在普通工人家庭,别的小孩还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她13岁就一个人扛着行李箱去了北京。

目标很明确,考北京舞蹈学院。
那会儿她个子小小的,拖着比自己还大的箱子,在火车站人群里穿梭,谁也想不到这个小姑娘后来会在演艺圈闯荡这么多年。
考上舞蹈学院之后,王力可的生活就是练功房、宿舍、食堂三点一线。

每天压腿、劈叉、下腰,练到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常态。
那几年把她的基本功打得特别扎实,身体柔韧性和肢体表现力都远超同龄人。
16岁那年,她又考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这次是真正开始接触戏剧表演了。

从舞蹈转到表演,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得重新学很多东西。
台词、情绪控制、镜头感,样样都得从头练起。

大一就演女主角,刘烨手把手带她入行
王力可运气真不错。
大一刚开学没多久,导演滕文骥就看中了她,让她演《血色浪漫》的女主角秦岭。

这部戏在当时可是大制作,刘烨演男主角。
一个刚进大学的新人,直接就能演女一号,这机会多少老演员求都求不来。
刚进组那会儿,王力可紧张得要命。

面对镜头不知道手往哪儿放,说台词也磕磕巴巴的。
刘烨看她这样,没有一点大牌的架子,特别耐心地教她怎么找状态。
拍一场戏之前,会先跟她讲这个角色现在是什么心情,应该用什么样的眼神和语气。

有时候她一个镜头拍不好,刘烨就陪着她一遍遍地磨,直到她找到感觉为止。
拍完《血色浪漫》,刘烨对王力可的评价特别高。
他说这小姑娘身上有灵气,那股认真劲特别打动人。

这部戏播出后反响不错,王力可算是正式踏进了演艺圈。

疯狂接戏的那几年,作品多到数不过来
2005年到2009年这几年,王力可真是拼命。
她一年能拍好几部戏,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

今天这个剧组杀青,明天就进另一个组。
《野火春风斗古城》《疯狂的麦穗儿》这些剧都是那段时间拍的。
拍戏强度有多大呢?

有时候白天拍日戏,晚上接着拍夜戏,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
王力可也年轻,觉得多拍戏能积累经验,所以来者不拒。
那几年她接的戏类型特别杂,古装的、现代的、民国的都有。

现在回头看,虽然作品数量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戏拍完连她自己都不太满意。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演技确实进步很快。
从一开始的青涩生硬,慢慢变得自然流畅。

不过也因为太注重数量,忽略了作品的选择,导致没有哪部戏真正让观众记住她。

拿了国际大奖也没能火起来
2010年对王力可来说是个转折点。
她主演的电影《金门新娘》拿了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奖。

这个奖项含金量挺高的,很多演员拿了这奖之后资源就开始变好了。
王力可当时也觉得自己终于要红了,结果回到国内还是老样子,该接什么戏接什么戏,知名度一点没涨。
业内人其实都认可她的演技。

跟她合作过的导演和演员都说她专业、敬业,从来不耍大牌。
可观众就是不买账,看了她的戏转头就忘了她长什么样。
这种尴尬的状况让王力可有点迷茫,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2011年她又接了部大戏,跟胡歌合作《香格里拉》。
这部戏在高原拍摄,海拔高、空气稀薄,很多演员都出现了高原反应。
王力可也不例外,头疼、恶心、喘不上气,但她硬是扛着把戏拍完了。

有场戏需要在雪地里跑,她穿着单薄的戏服,冻得嘴唇发紫,还是一遍遍地配合拍摄。
胡歌对她的评价也很高,说她有股拼劲,而且对情感的把握特别细腻。
这部戏播出后收视率还不错,可王力可依然没火。

观众记住了胡歌,记住了剧情,就是没记住她。

央视捧她捧了好几年
2013年开始,王力可算是成了央视的宠儿。
她主演的好几部戏都在央视黄金档播出,这待遇在演员里真不多见。

央视对她的资源倾斜力度特别大,按理说有这样的平台加持,怎么着也该火了。
可事实就是这么打脸。
她的戏在央视播的时候收视率都还行,观众看得也挺投入,可播完就完了,没有后续的发酵。

王力可还是那个"脸熟但叫不上名字"的女演员。
这几年她演的角色类型相对固定,大多是民族题材和年代剧。
这些戏受众群体虽然广,但很难让演员出圈。
不像那些都市剧、偶像剧,容易引发网络讨论和话题热度。

王力可就这样在央视的剧集里稳定输出,却始终没能突破那层天花板。

长得像宁静反而成了绊脚石
王力可有个外号叫"小宁静",因为她跟宁静长得实在太像了。
刚出道那会儿,很多人看到她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宁静吗"。

这个标签一开始还挺有话题度的,可时间久了就成了累赘。
观众总是拿她跟宁静比较,而宁静的演技和气场都太强了,对比之下王力可就显得黯淡无光。
她明明有自己的特点,却被"小宁静"这个标签框死了。

想要建立自己的个人特色变得特别难,因为大家一看到她就会想起另一个人。
王力可也试过改变形象和戏路,但效果不明显。
娱乐圈就是这样,一个标签贴上去想撕掉太难了。

她需要一个特别有辨识度的角色来打破这种局面,可这样的机会一直没有出现。
不爱营销的性格让她错过了流量时代
王力可的性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佛系"。
她几乎不参加综艺节目,社交平台更新频率也低得可怜。
别的演员恨不得天天刷存在感,她倒好,拍完戏就消失了,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

这种性格在以前还行,靠作品说话就够了。
可现在是流量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不营销、不炒话题、不上热搜,观众怎么可能记住你?

王力可就是太低调了,错过了很多能提升知名度的机会。
她收养了很多流浪猫狗,平时也参加公益活动,这些事情她都不怎么宣传。
要是换个会营销的演员,早就把这些包装成人设了。

王力可就是纯粹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在乎别人知不知道。
这种心态值得尊敬,但在娱乐圈确实不太吃香。
结语
王力可的故事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
她有演技、有作品、有奖项,还有央视这样的大平台支持,可就是火不起来。

这年头光有实力还不够,会包装会营销才能走得更远。
她专心演戏、不争不抢的态度在娱乐圈里确实少见,但也注定了她只能是个小众演员。

或许对她来说,能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