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提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系统部署未来几年成都平原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质增效的路径与任务。《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市粮食产量将提升至240万吨以上,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270万亩以上,耕地保护红线进一步夯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75%,推动“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向更高水平迈进。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西部农业科技高地,成都此次出台《方案》,既是对中央关于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的深入落实,也是面对超大城市农产品供给压力与农业现代化转型需求作出的系统性响应。《方案》突出“以粮为主、多元并重”的大食物观,围绕“生产供应链、品牌价值链、科技创新链、政策生态链”四链同构,提出十二项重点任务,覆盖农田建设、产能提升、科技赋能、品牌打造、金融支持等多个维度。
在夯实耕地资源方面,成都将继续推进“天府良田”提质行动,严格保护453.99万亩耕地保有量和416.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市级财政对新建和改造提升的高标准农田实施差异化补助,丘陵区最高补助达1800元/亩,平坝区为1000元/亩,显示出成都市在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坚定决心。
围绕粮食产能提升,《方案》提出深化“一带十五园百片”优质粮油产区建设,推动西部平坝高产提升与东部丘陵单产补短,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全程托管、粮经复合等现代化经营模式。同时,成都将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和病虫害防控体系,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在推动农业“绿色化、集群化、品牌化”方面,成都计划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支持全域推进“两个替代”,并加快构建以“天府源”公用品牌为引领的农业品牌体系。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或入选“天府粮仓”品牌的主体,将给予每个2万元的奖励,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品质提升与品牌建设。
科技赋能被视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方案》明确将加强现代种业攻关,对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企业奖励5万元/个,推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技术在农业中的集成应用。在智能装备方面,成都支持农机化场景建设与装备更新,每个项目最高补助50万元。
为调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成都还将强化政策与金融支持,包括实施粮食规模化生产奖补、推广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落实农业职业经理人养老保险补贴等,构建“财政+金融+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