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武汉:江城千年向水歌 潮声悠悠共和鸣

秋日,晨曦微露,微风拂过长江武汉新洲双柳段江面,吹起层层涟漪。倏然间,金粼碎浪被几道银影划破——长江江豚逐波而来,搅动一江琉璃光影。

“它们每天早上六七点都会在这出现……”自2021年首次在这里邂逅江豚,环保志愿者徐建利已记录了100余段江豚活动的影像,对江豚的习性了如指掌。

昔日偶得一见的江豚,现已在武汉这段被称为“江豚湾”的水域安家,二十五六头的族群悠然栖居,成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亦是长江焕发生机的璀璨坐标。

山水天成,百川竞秀

“汉阳有个南岸嘴,武昌有个月亮湾,汉口有个龙王庙,游不过来就坐船……”武汉民谣创作人冯翔的作品,每一首都绕不过武汉的水。

纵观历史,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回溯千年,武汉的生长也满刻着“水”的印迹。

翻开中国的山水画卷——

滚滚长江东出三峡,进入云梦泽后放缓脚步,其最大支流汉江也在此交汇。两条大江在中国的地理中心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江湖之间生机勃发、万物芳华,武汉就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

武汉的水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蜿蜒曲折,淌出16.24万公顷的湿地面积,江水漫流,雕琢出“江城”模样,塑造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符号。

打开武汉的历史记忆——

3500年前依水而建的盘龙城,被视为武汉“城市之根”,先民逐水而居,枕水而作,成为这座“百湖之市”的最初轮廓,又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武汉三镇隔江相望的空间格局。以水为介,南来北往的脚步中,雄浑的北方文化与灵秀的南方文化在此交汇;冬去春来的更迭中,农耕文化与现代工业在此碰撞。

多元文化汇聚,这里自古便引来文人墨客为之吟咏,大诗人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让“江城”之名流传千古。而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尽了古往今来四海游人的江湖之约。

江河塑造了武汉的城市格局,滋养了江城的人文风貌,沉淀了“百湖之市”厚重的水文化。

从商代盘龙城遗址精巧的陶制排水管,到明清时期“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商贸繁荣,到近代“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工业崛起,再到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长江之滨,龟蛇静立,水拍江岸,满是历史与现代的交响——黄鹤楼的飞檐刺破云霞,以高耸之姿守望江流的千年诗篇;古琴台的弦音拂过月湖,低语着伯牙子期摔琴谢知音的千古绝唱;江汉关的钟声敲碎夜幕,每一响都回荡着汉口开埠的近代风云;武昌红楼的砖墙浸透晨曦,依然铭记着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震颤。

一江水,行经万里、穿越千年,让武汉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节点上成为重要参与者,同时也让水文化深深嵌入武汉人的生活。

武汉有“百湖之市”美誉,2025年7月29日航拍武汉沙湖(前)和东湖(后)。

南岸嘴、月亮湾、龙王庙,是两江三镇四岸的交汇;沿江大道、临江大道、沙湖大道,是江风湖韵的画卷;东湖、南湖、沉湖,是丰富生态的宝库。

若是外地人,到武汉一定要体验一次长江轮渡,从武昌的中华路到汉口的武汉关,票价仅为1.5元。站在轮渡的甲板上,观武汉长江大桥横卧滔滔江面,上层是公路,下层行火车,阳光洒在桥上,倒映于粼粼江面,这即是武汉人的日常,是长江两岸熙熙攘攘的生活与生计,更是一座城与一条江的深度联结。

人水共生,文脉绵盛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奋斗不息。

正是由于处在两江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武汉的城市记忆,是一部与洪水相争的艰难史,是人与水相互磨合、共生的智慧史。依水而居,在水中筑土为墩,所以武汉有不少以墩为名的地址;防洪筑堤,这里以堤为名的街道也比比皆是。

在长江、汉江交汇的龙王庙江滩处,高高的防洪墙上,标刻着1931年、1954年、1998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8.28米、29.73米、29.43米。一块镌刻着“生死牌”的石碑静静矗立,将人带回到1998年那场声势滔天的抗洪斗争,触摸“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1931年武汉三镇“堤防尽溃,人畜漂流”“市镇精华,摧毁殆尽”,水淹三镇百余天。如今,这样的情形永成历史记忆。龙王庙等曾经严防死守的“生死战场”,早已成为市民休闲漫步、亲近自然的城市公园。

清晨,朝霞映照武汉的标志建筑——江汉关。

治水之道,不在征服,而在共生。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时代,中国治江实践在武汉写下生动注脚。

武汉接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统筹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9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基本完成;390座各类码头完成清理,腾退岸线50公里;新增完成造林11.94万亩,新改建绿道48公里……

“长江干流武汉段水质已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说。如今,两江四岸已织就长80余公里、面积830多万平方米的滨水生态画卷,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

江水东去,武汉的长江故事,在“山水人城”相融的笔触中,绘就出一幅古今交汇的新图景。

2025年7月26日清晨,武汉的朝霞。

这里,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原乡——一城江湖气,半部水文明。

走进位于武汉的长江文明馆,一件件长江流域典型的文物标本,勾勒出长江流域历史发展轨迹与文明演进脉络,而从中都能找到武汉的身影。

从舟楫往来,到巨轮直航、高铁驰骋;从汉口开埠,到“汉阳造”;从聘请第一位“洋厂长”,到制定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千百年来,武汉见证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

从抗洪抢险中众志成城的英雄壮举,到长江大保护中治理污染的壮士断腕;从大河安澜的人水共生,到高质量发展的人水共荣;从“大江大湖”雄阔的城市性格,到南北文化交汇、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这份深厚的水文明底蕴,已深深融入现代城市肌理。

江河万里,和合共鸣

每到夏天,武汉都会被一个热词所包围——渡江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50届。

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垂髫小儿,这座城市的人们亲水、乐水。长江大桥和两岸江滩上,人头攒动,万千目光追随江中健儿,共享这座城市与长江的相处方式。

第50届武汉渡江节,健儿们组成方阵横渡长江。

半个世纪来,武汉渡江节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它承载的不仅是泳者的勇气,见证的不仅是发展变迁,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在浪涛中锻造的坚韧不拔,在激流里淬炼的开放包容。

来自英国的阿什利·霍格今年是第六次参与渡江节。2017年第一次来参加比赛时,他对长江的印象停留在“湍急且略带漂浮杂物。”“这些年水质越来越干净,作为流经大城市中心的河流来说,这太罕见了。武汉能把长江照顾得这么好,让人敬佩。”对他来说,长江吸引他走进了武汉,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连接世界各地的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大河流域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议题,迫切需要汇聚各方智慧,深化交流合作。

作为大河治理的交流平台,2025“大河对话”于9月25日至27日在武汉举办。论坛以“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引来全球政界、学界、智库、企业及国际组织代表围绕大河流域文明传承发展、水资源安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等议题,深入开展对话与合作,助力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江城武汉,桥都武汉。武汉设计和建造的桥梁不仅遍布全国,更走向世界。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武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恰如一部立体教科书——通过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证明了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选择,而是可以在相互促进中书写一份人水共荣的图景——

江中,“微笑天使”稳定形成金口、天兴洲、双柳水域三个江豚种群;岸上,“武碳江湖”微信小程序用户数已突破183万,“双碳”目标融入市民“指尖”生活;城内,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10%,绿色环保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这场文明与河流的对话中,武汉将以长江江豚的微笑、清澈的江水和可复制的实践,向世界传递长江生态复兴的武汉答案。

长江从不囿于河道。长江之水,自古就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天然纽带,也成为武汉开放胸怀、拥抱世界的象征。

江河万里,和合共鸣。

武汉向水而歌的旋律,这一次也将随着长江的波涛,传向世界,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记者 李鹏翔 侯文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武汉:江城千年向水歌 潮声悠悠共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