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黍金黄、玉米挺立、椒红菜绿,一派丰收景象。贵州各地积极推广优质品种、机械化作业、创新地空联动模式,提升单产和效率,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眼下,三都县16.8万亩水稻迎来丰收,当地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水稻测产工作。作为全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三都依托绿色高产高效项目,紧盯优质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控、防灾减灾等关键环节,全力促进水稻单产提升。“今天测产一共测了两个地块的同一品种水稻,人工种植的水稻产量每亩588公斤,机播的产量是每亩690公斤,测产地区水稻产量增长6.9%。”正在田间测产的三都自治县统计局普查中心工作人员谈崇波说。
农机装备的升级正改变着粮食主产区的耕作场景,农机不仅收得好,还能“飞”着运。在黔西南州册亨县水稻收获现场,当地创新采用机械化收割加无人机吊运一体化作业模式,有效破解山区田块分散、运输不便等难题。
“无人机一两分钟就能飞完一趟,一趟能运200来斤。”无人机飞手杨晨介绍。目前,册亨县7.11万亩水稻已建成8个示范点,完成采收6000多亩,预计10月上旬全部收割完毕。
同样,七月黄桃上市季节,在开阳县米坪乡,无人机悬停于果林之上,吊运着满筐鲜桃轻松越过高坡,稳稳落向货运点。基地负责人介绍,原先靠人背,一天最多运250公斤,如今一台无人机日运量可达5000公斤,成本降低6成。
技术赋能农机,智慧助推增效。贵州丘陵山地农机加快小型化、智慧化研发应用,促进“铁牛”变“智牛”,拓展农机新质生产力,探索农业发展方式新突破。
日前,贵阳市花溪区的稻田里,装配北斗导航的自动驾驶收割机正按预设路径高效作业,农机轰鸣、稻香四溢。“每降低1%的损失,一亩地就能多收好几公斤粮食。”技术人员紧跟机械,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
由贵州省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参与改装的新型打捆功能联合收割机,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可在封闭区域实现田间自动驾驶,自主规划收割路径,转弯、调头一气呵成,作业精度达到厘米级。更引人注目的是,该收割机可在收割脱粒后自动粉碎秸秆、喷洒菌剂并压实成捆,一举将稻谷田间综合损失率降低50%,真正实现“颗粒归仓”。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青林苗族彝族乡海发村玉米地里,六盘水市国伦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驾驶收割机收割玉米,而无人机化身“空中快递员”,来回吊运玉米……这一番操作,让村民欧飞感叹道:“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增收!”
“全程机械化种植,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作业效率,产量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新技术的应用,更为农业提质增效增添了新引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愧是博士种出来的玉米,看着好看,吃起好吃,又甜又糯!”“满满的花青素!”“营养价值很高!”这个夏天,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出来的“紫玉米”一上市,便收获了满满的好评。
“紫玉米”是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在2023年引进的玉米新品种,在海拔1934.5米的山地试验的13个籽粒玉米品种,平均产量达到1253.3斤/亩,最高产的品种达到1577.9斤/亩,分别是贵州省玉米平均亩产的1.95倍和2.46倍。
同样,在开阳县南江乡,1.2万余亩粮田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通过优化作物行距配比,利用玉米高秆与大豆矮秆的共生特性,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双重目标,玉米、大豆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10%,成功实现双丰收。镇远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抗病高产的8个优质水稻品种稳步提升粮食单产。
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贵州各地还积极建设集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粮油加工生产线,推动优质稻谷全产业链发展。
在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小山村,一座现代化的粮油加工厂正悄然改变这个传统农业村庄。牛场乡小山村粮油加工厂厂区内菜油飘香,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从菜籽精炼到灌装封箱,每一环节都是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如今,该厂日加工菜籽达3000公斤,带动1288名村民通过集体经济实现增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