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大事件是《731》终于在918这天正式公映。剧集方面,桃抬上高概念悬疑《不眠日》,主要说这两部。
《不眠日》
9.17上线,桃独播
由刘璋牧执导,毕蔷编剧,白敬亭、文咏珊等领衔主演,根据张小猫小说《逆时侦查组》改编,悬疑破案剧《不眠日》。
周二开播,周日就超点结束了,所以我看完了全剧16集,咱们慢慢说。
这个剧的硬设定是世界会不定期掉落单日循环,循环重复四次后在第五次结束,而整个世界里只有包括男主在内极少数的人存有循环的记忆,可以利用循环来改变事态走向。
第一集是观感最好、节奏也最好的一集,前25分钟用一桩银行抢劫案来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循环(3-5),给观众阐释这个循环的基本原理: 初始+四次循环共五次,也就是说从主角意识到进入循环后,共有四次机会改变事态走向,三次试错后,最后一次就是终局。
这个抢劫事件本身拍得就比较抓人,以枪战为主的动作场面放在剧集领域算很有诚意很精彩了,三次循环也做了调性上的差异化设计:一次常规动作片的孤胆英雄,一次惨痛的全员牺牲,还有一次欢乐喜剧人,能避免让观众陷入情节循环的疲劳。
此后的15分钟则用来回溯男主是如何发现并逐渐用好这种不定时掉落的循环,在轻松的叙事里交代世界观并塑造人物,这种事件精彩度与叙事效率并存的一张+一弛,构成颇见功力的开篇第一集,我相信这一集之于题材受众的留存率会比较高,不过恐怕需要忽略对于动作片而言也有点过分的主角光环,和执法者在程序方面的细节问题。
从第二集开始,剧情正式进入主案件,节奏就缓了下来。二三两集交代这个案件基本情况与相关人员,这当然是进入循环+破案追凶的必备铺垫,但观感上呈现明显拖沓。
一方面是这两集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循环元素,直到第三集的最后一刻才提示进入循环,这比较容易让因为第一集而期盼快速进入循环的观众不耐烦;另一方面是这部分铺垫本身叙事效率不高且水准有所下滑,比如宋洋饰演的CEO在大学演讲的文本水准属实一般,比如男女主的情感线可以有但处理得实在让人腻歪,总之这个过程里我数度走神并很想拿起手机。
直到大学演讲后明显要出事,节奏才开始紧起来,此后废话较少,但仍达不到第一集的水准,毕竟第一集是一个压缩精华呈现的循环。用15集来讲一个主案件,用14集来勾画四次循环,这个篇幅之于悬疑剧而言其实挺危险,总之剧集就在节奏紧-松-紧的起伏里来到了结局。之前说过,这种高概念悬疑烂尾率太高,不过也不需要它能从原理上解释清楚循环的由来,《开端》没有解释,《十二封信》也没有解释,但只要能把结局落在一个观众大致能接受的点上,情节圆上个七八成,就能有剧粉为它辩经。
以下涉及轻微剧透,介意的快跑
用这个标准看,本剧的结局勉强在及格线上。主创确实尽力去圆前期所有的悬疑点和伏笔,整体上也算回答了大部分问题,就连循环的由来也给出了一定的解释,但谜底确实很容易猜到,很多情节也无法细究。
比如我可以接受剧中作为硬设定的基因药物玄之又玄,但把反派主要动机设计为其寄希望于基因药物能起死回生,是不是太降智了?比如反派最后关头拿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后想跑,实验室和实验室里的东西呢?丢下了?那前期所有对反派情感的描绘与铺垫是不是都崩了?比如女主偷偷给自己母亲使用自己研制的药物然后母亲醒了,她这个行为就不违法也不涉及科学伦理与学术规范问题了?这种行为本质上跟反派阵营有什么区别呢?结果剧情还要给她这个行为以正反馈?
所以这个结局只在大面上过得去,细想很多坑。此外,主创还在最后一次循环最紧张的情节里,安插了不少情感戏份和喜剧情节,不仅没起到调剂作用,反让观众出戏。尾声里最浓墨重彩的部分是男女主的浪漫爱,这条感情线真的从头难嗑到尾,俩人画风严重不一致CP感薄弱是一方面,感情戏份篇幅的不节制和尺度的不含蓄也是关键。
本剧的一大优点是,主创对于在什么节点该给观众什么信息方面很有讲究,从男主开始怀疑有人与他一样保有循环的记忆并利用这一点杀人开始,剧情就不停抛迷惑项,迷惑男主也迷惑观众,通过每次循环的变化做排除法的过程,既是破案的过程,也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过程。我能追下来几乎全仰仗主创的这个长板。
但这种吸引力比起同题材的《开端》还是要弱一些,抛开完成度方面的差异,从内在看,是剧前期的爽文设定让悬疑感打了折扣。看《开端》时观众为什么能被主角命运牢牢吸引?除了彼时时间循环梗在内娱剧集领域非常新鲜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主角是在对一切一无所知的前提下陷入循环,每一次新的循环都由自身的死亡带来,主角需要在每一次循环里努力发现信息接近真相阻止凶手,才能终结自己死亡的命运,紧迫感和悬疑性是拉满的。
而《不眠日》中,男主对循环记忆的留存和信息的掌握已经令他高于普通人不止一个level,同时循环的便利还让他攒下不菲的身价,关键时刻能发挥金钱的作用,同时男主也并非整个循环时间中的焦点当事人,只是以警察办案的方式参与其中,只要稍加小心就不会有性命之危,直到最后几集他身上的危机才显露出来,所以虽然也是要在循环中收集信息,但它更像是警察常规破案的变种呈现,只是这个警察几乎无所不能,所有的线索都靠他推动,所有的人都靠他救,主角光环闪瞎人眼,故事的爽感上去了,紧迫感和关于循环本身的悬疑度却下来了。
而比较浅显层面的问题,显然是为了拖时长为了品牌植入为了强行搞一条感情线等那些令人难忍的注水篇幅。还有上面提到的执法程序问题,也很容易让惯于联系现实逻辑的观众难受。剧集取景拍摄在澳门,车是右舵,写繁体字,口音上粤语普通话港普混杂,男主的警察部门CIB和男主那一人横扫千军的夸张武力值,基本上与内地撇得很清,但观众对警察办案流程里要遵守的规范是有基本认知的,虽然《不眠日》是非落地刑侦,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现实逻辑联想方面的免责,但明显超脱执法者规范的细节还是会影响观感。
这种镜头就明显非落地刑侦调性
最后说说白敬亭的表演。比真正的渣演技强不少的是,他在关键情景下给出的反应都是相对准确的,动作戏份也有模有样,明显自己上阵且经过一定训练,所以在剧的重点戏份上他不拉跨不出戏。但让我很出戏的是他的日常表情永远带着非常强的不耐烦。或者换个说法,如果正常人的表情归零就是真·面无表情的话,白敬亭的表情归零大概就是不耐烦,好像是不耐烦是他的初始设定表情一样,所以反而是日常戏份让我时不时就疑问:大哥你咋了?谁惹你了?
豆瓣未出分
个人评分:6.5+
适合人群:i高概念悬疑、i时间循环、i白敬亭、i新时代混搭港片
不适合人群:对节奏要求高的、悬疑剧里恋爱戏份不耐受的、对高概念原理寻根追底的
结论:能看
《731》
9.18上映 院线电影
赵林山编剧并执导,姜武、王志文等领衔主演,反映侵华日军在东北开展灭绝人性人体细菌实验史实的电影《731》。
说实话打出“反映侵华日军在东北开展灭绝人性人体细菌实验史实”这些字我也是犹豫的,因为电影主创自己在百度百科上都不敢这么说。我不能说电影没有这些内容,但也不能说电影做好了这件事。但鉴于它在上映前于大众认知里是这样一部电影,所以也必须点出来。
这个电影在上映前的一年多里掀起的波澜,也算是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了。无论是从它流传于下沉市场的那些主创死亡的阴谋论,还是它每日增速惊人最后抵达猫眼450万+淘票票250万的想看人数,又或者它“预定档”731又正式定档918的一连串操作引发的波澜,都可以称得上是现象级。
它的成片质量也因此成为一个很大的谜团,直到918这天公映,反馈你们应该已经看到了不少。
我简单说说自己的观感,鉴于敏感度,咱们尽量少给结论,只做陈述并提出合理疑问。
说实话,电影开篇的几分钟,也就是出片名前的那几个分钟,是真把我干懵了。我寻思这片儿给我干哪儿来了?我是进入了一个混乱的大脑吗?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片段拼贴,一会单人演绎一会拍物品+画外音一会战争场面一会历史实录,黑白彩色胶片数字各种质感大混剪,我做梦都不做这么碎的啊。
片名过后总算能正常叙事了,石井发明了净水壶并用尿印证有效性这段,《黑太阳731》里也有,但《黑太阳》是石井令其他军官当众尿到净水壶中后举起净化的水一饮而尽,整段调性非常肃穆,观众能通过这个小情节感受到石井和细菌部队的变态性。
反观《731》,这段是石井自己尿自己喝,具体调性把控上很容易让人笑场,更要命的是很快又让男主姜武复刻了一遍,短期内同样情节重复出现,那根据契诃夫之枪理论,这个壶必须得在后续剧情里有重要作用吧?对不起,完全没有,后面就基本没它什么事了。
男主姜武被抓到731后,整个故事线就变成了一场正宗的《Prison Break》(逻辑缺失版),男主有强大的光环护体,能得到各种越狱提示与道具,各路人马在各种环节上多次提供帮助,什么样的险情都能被化解。单纯作为越狱类故事,主角光环到这个程度也有点过了,何况本片赋予光环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男主用脚趾夹烙铁阻止用刑这种情节都能出现。
何况这是《731》,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被投放到真实历史里的731部队作为试验品会遭遇什么又有多么微小的机会能脱身,再看看电影里光环附体一路摸爬滚打已接近逃脱的男主,都会觉得毫无实感。大概主创也知道这个致命问题,于是安排男主的最后一个镜头里一声枪响,然后出字幕“这里无人生还”,跳脱一路后强行回归历史。
红色防护服的出处是?
总之就是如果你拿它纯粹的商业片看,那它既调性混杂又有相当多的逻辑问题,监牢钥匙这个最关键的道具哪里来的不交代,李乃文在鱿鱼游戏一样的二选一比拼中牺牲自己救小男孩的心态转变不交代,通篇都是巧合堆砌与机械降神。但要纯为题材和史实观看,那侵华日军实验的目的、手段、和在实验过程中泯灭人性的操作都拍得非常浮皮潦草,更有不少情节与实验逻辑相悖。
比如上面提到的二选一死亡游戏,输了的就被拉走做实验,可是做什么实验可以这么不加选择的用拔河结果草率选择实验体呢?再比如最后的鼠疫菌投放实验里,注入抗体的日军志愿者和被绑缚的实验体排成一个大圈,空中投放鼠疫菌后,主角想办法挣脱了,于是引发了小小的骚乱,这时日军是怎么处理的呢?机枪扫射,火焰枪喷射,最后把所有实验体搞死扔进大坑消杀………不是,还有人记着他们原本的目的是做鼠疫菌实验吗?你见过给小白鼠注射药物后直接一板子拍死的吗?真是一点逻辑都不讲啊。
比起逻辑,主创明显更看重仪式感,监牢里日常选择实验体都要搞一出“花魁道中”,石井四郎培养下一代要在高低错落的圆形礼堂朝拜一般,这些女孩子学认中药是在两层楼般高耸的中药柜上下翻飞,最后投放鼠疫菌也要排出几层整齐的同心圆。这些一味追求仪式感的视效表达,令电影严重缺乏真实历史的质感。
片中还充斥着很多宗教元素和日本文化展示,王志文记日是在墙上画满了十字,上一任翻译留下的逃跑路线是偷偷用小十字画在圣经的每一页里,最后鼠疫菌实验时所有的实验体也被绑缚在十字架上,基督教意味非常浓厚,当然这些我可以解读为主创在暗示信上帝也无法助人从这群恶魔手中逃脱。而关于日本文化元素的展示更令我疑惑,有必要让花魁道中在监牢通道里反复出现吗?有必要把山竺节庆典拍那么详细吗?但你要说主创歪屁股我也很难同意,他拍出来的山竺节上供奉的神像明显是中国制式,花魁道中还跟黑白无常建立了视效和意象上的联系,感觉更像不讲究的堆砌。
最后说说尺度问题。全片最大尺度是女军官把男主带去实验室恫吓,出现了活剥肉皮的残忍镜头,说实话有点突兀。其余部分的实验镜头论尺度差《黑太阳》远矣,而且尽管《黑太阳731》的奇观展示也曾被人诟病,但真的去看这部电影是能明确感受到日军做实验的计划性目的性和残忍但科学的实验思路,而实验越严谨科学,实验者对作为人的实验品之漠视与残忍,就越令人毛骨悚然。可惜《731》在这方面的镜头,无论尺度大小,都仅停留在最简单粗暴的浅层“残忍”上,杀戮与折磨都显得冲动无序也无稽,系统性的恶并没有被深刻揭露。
要说优点,那它起码比《749局》的稀烂有嚼劲儿,在很多个片段里我都忍不住思考到底是主创太有追求还是太没有追求,他们到底是有意玩抽象还是意外堆砌出了抽象效果。
作为一个哈尔滨人,我还是不想对这个电影说太多难听的话,我希望731相关的史实被更多的人知道,但我也希望能涌现更多更好的反映731史实的文艺作品。
豆瓣未出分
个人评分:不及格 ,只有题材能得分
适合人群:i奇观展示、i莫名其妙仪式感、对731没有任何了解的
不适合人群:对历史严肃性有要求的,对叙事逻辑性有要求的、对731有基本了解的
结论:不出所料
本周豆瓣开分与重要分数变化:
《轻于鸿毛》开分6.4
《灼灼韶华》开分5.8
《足迹》开分7.1
《十二封信》分数升至7.8
那么本周就是这样,有缘下周见!
看了啥,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