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澎湃新闻8月19日的文章,一部名为《真千金她只谋权,不谋爱》的“大女主”微短剧火爆出圈,以超405万的热力值登顶DataEye微短剧榜单。不仅是它,在红果短剧平台上线的《重生回夫君大婚时,她逆风翻盘》,其热度在三天内突破了6000万。同样延续着“女性逆袭”叙事的热度——她们谋爱更谋权、清醒搞事业、不屑恋爱脑,正在短剧世界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她浪潮”。
图片来源:小红书
从宫闱谋略到职场逆袭,从古代女将军到现代创业人,这些以女性为主角、节奏紧凑、情感浓烈的故事,正迅速捕获大量观众。它们之所以爆火,不只是因为“爽感”,更因为她们回应了当代女性对自我叙事、主导命运的真实渴望——她们不再是被讲述的对象,而是讲故事的人。
而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长,从虚拟剧情转向真实历史,会发现早在几百年前的北美大陆,就曾上演过比短剧更加波澜壮阔的“大女主”剧本——只是她们的故事,被有意无意地写入了历史的边缘。
十七世纪中后期,新英格兰爆发了殖民时代最惨烈的原住民战争——“菲利普王之战”。传统史书常将镜头对准男性酋长与英国军官,将它简化为一场土地与枪炮的争夺。
但历史的真相,远不止如此。
真正的核心主角之一,是一位名叫维塔穆(Weetamoo)的女性——波卡塞特部落的女酋长,一位真正手握军事、外交与经济大权的原住民领袖。她不是谁的附庸,而是战略的制定者、联盟的维系者、战场上的指挥者。她在殖民压迫不断侵蚀的危局中挺身而出,以惊人的魄力和智慧守护族人与土地。
而她,正是常年位居U.S.News美国最佳文理学院榜首的阿默斯特学院教授丽莎·布鲁克斯在获奖著作《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中重磅还原的主角。
这本书如同一部基于严谨史料与部落档案写成的高能历史大剧。它让我们看到:维塔穆如何以女性身份打破殖民者对性别与权力的狭隘想象;她如何运筹帷幄、缔结 kinship 网络、策略性反击;她的存在,又如何彻底挑战了我们对早期美国史的理解。
这不只是“她历史”(Herstory),更是一部关于生存、抵抗与重塑的宏大叙事。
以下内容节选自《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中的第一章
“纳姆普,‘我们挚爱的女族人’— 波卡塞特的女酋长:纽带、行动和契约”
1651 年 7 月,“女酋长,我们挚爱的表亲,女族人”,诺那夸克特
一个由波卡塞特的维塔穆所签署的独特的“印第安人契约”是现存最早的“awikhigan”,即书面文书。在1651 年 7 月 26 日的文献中,“大酋长”乌萨马昆、他的儿子瓦姆苏塔和他的女婿图斯帕昆(Tuspaquin)认可了维塔穆,也就是后来为人所知的“纳姆普”*(Namumpum),是毗邻的“女酋长”和他们的“女族人”。他们作为“毗邻的酋长”,“靠近着我们挚爱表亲所继承的领域”,宣称只有纳姆普才拥有象征与合法的权力以准许何人可在波卡塞特定居。这份文献承认她有权允许一个殖民者理查德·莫里斯(Richard Morris)居住在她的领土“努内廓奎特(Nunequoquit)或波加塞克·奈克(Pogasek Neck)”中的“一小片土地”上,同时该文献还标示出土著人之间重要的亲属关系。
该“契约”涉及波卡塞特海岸湿地的一小片“狭长地带”,位于万帕诺亚格族地区的一条较大内河科特提科特河的东部。在波卡塞特的中间是奎克切德河(Quequechand river),流经处有几处供捕鱼的瀑布,源流来自瓦图帕(Watuppa)这个又长又能流出河流的湖。纳姆普和她的亲族在瀑布下的深水池边维持着一个小镇,但她们依靠的是更为广阔的生态系统,含盖了南部的雪松沼泽和北部的森林高地。她们维持着几处种植园地,其中一个在诺那夸克特(Nonaquaket),在晶莹透彻的大海边。一条条小路和独木舟让人可以沿着奎克切德河向南经过诺那夸克特湖,到达邻近的女酋长阿瓦斯洪克(Awashonks)的领土萨康尼特(Sakonnet)以及沿海的阿科克塞特(Acoaxet):向北经科特提科特河,到达乌萨马昆和瓦姆苏塔的领土波卡诺基特,图斯帕昆的内马斯科特镇和科汉内特(Cohannet),在那里波卡塞特道与科特提科特河小径相连。
在炎热的 7 月,波卡塞特家族会靠着海岸和池塘居住,在那里捕鱼,收集贝壳,从盐沼和雪松沼泽中采摘植物,定期回来检查种植作物的情况。在诺那夸克特种植田地的西边,一片狭长的地带上,他们的英国邻居理查德·莫里斯得到了他们的允许,在富饶的盐沼草地上牧牛,牛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半岛两边的水域之内。夏天的时间并不完全都用于生计,还是一个外交的时节。契约赋予了莫里斯的权利,也记录下了发生在酋长间的会议。在这份契约中土著人的外交辞令与英国人的法律话语混杂在一起。这份契约表明,像乌萨马昆和纳姆普这样的领袖是如何以贝壳串珠来作为书写工具的,贝壳串珠有效地将各方凝聚在一起,也使得契约得以付诸实践。
酋长们遵守传统的协议内容,开篇即介绍统治依凭的架构体系,即亲缘关系,宣称他们与纳姆普“同血脉同宗族”。阿尔冈琴语中“我的”“我们的”和“他的”等代词是表达亲缘关系的。然而,这些术语并不表示占有,而是唤起了责任和共同的历史,将人们与彼此和土地联系在一起。每个关于亲缘关系的表达都会唤起人们对一段关系的联想。而“nigawes”— “我的母亲”,则会唤起人们对婴儿和母亲联结的生命关系的联想;“ndakinnna”—“我们的土地”,则让人想到人民与滋养他们的家乡的土地之间的关系。此外,这些词语还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对乌萨马昆和他的“邻居酋长”来说,纳姆普是“我的亲戚”“我们的表妹”,以及他的“兄弟的女儿”,看似简单的词语,像贝壳项链一样,将他们对于亲族间互惠关系的表达与行为联系在了一起。然而,他的话也划定了“我们的土地”的界限,表明那些在亲属关系之外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普利茅斯的殖民者们,不能将维塔穆和她的土地据为己有。
亲属关系还要求酋长们尊重彼此的关系以及领域的“界限”,每个家庭都依靠“我们的土地”来维持生计。在这份契约中,领袖乌萨马昆被公认为是“迈斯色以”,万帕诺亚格人的“大酋长”,也是普利茅斯最重要的盟友,他对他的“亲戚”表示敬意,坚称他在她[维塔穆]“继承”的领土上既不会顺从,也不具有权威。此外,乌萨马昆说:“除了我自己所继承的以外,我从来没有打算将我亲戚的土地置于普利茅斯之下,因此我不承认任何对于这片土地权利所号称的要求。”乌萨马昆清晰地区分了普利茅斯“号称”的声明和纳姆普管辖权之间的界限,表达了纳姆普与波卡塞特之间的关系是排他的,而他作为她的亲戚和“邻居”必须对波卡塞特家族的“集体权利”予以象征性尊重。
事实上,夏季议事会和书面文书的一个关键功能就是巩固和澄清毗邻人民和包括定居者在内的领土之间的关系。依照英国土地所有权的话语,契约允许罗得岛居民理查德·莫里斯将在诺那夸克特的“狭地”作为自己的“财产”,这是一块独立于波卡塞特的“土地”,他可以将其传给他的后代或卖给其他人。可是,在土著人议事会的语境中,这份文书表明了纳姆普允许一个单独的殖民者在她的领土内有土地的使用权,保护他的使用权不受其他普利茅斯人的侵犯。普利茅斯的殖民地通过与乌萨马昆的联盟,“号称”对整个万帕诺亚格地区有优先购买权;他们“特权”的合法性和界限部分依凭于他们与乌萨马昆订立的条约。普利茅斯将乌萨马昆的角色理解为“首席酋长”(chief Sachem),并将他对“一大片土地”的“继承”理解为有权对所有万帕诺亚格领土的统治。然而,这份契约明显表明乌萨马昆否认自己拥有“国王”权力。虽然他可能“将我所拥有的土地置于普利茅斯的治理之下”,但他在书面文件中正式表示,他“从未也不打算把我亲戚的土地置于普利茅斯之下”。
“之下”这个词的使用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当乌萨马昆和纳姆普在土著人盘根错节的亲属关系体系中有所行动时,普利茅斯的英国定居者试图将他们纳入其治理统治之下“环环相扣的等级制度”中。1620 年,乌萨马昆和殖民者在到达帕图西特(Patuxet)*后不久,他们签订了第一个条约,爱德华·温斯洛和他的其他移民伙伴们宣称“詹姆斯国王会尊重他[乌萨马昆],将他当成朋友和盟友”,这意味着“大酋长”和国王之间关系的平等。但在随后对契约条款的更新中,普利茅斯人试图把乌萨马昆和他的儿子们置于英国国王之下。只要能在纸上划出边界线,经度和纬度线能穿过“海的两岸”,英国国王就幻想这些土地就是他的,尽管他从未踏足过这些地方。同样地,尽管大多数普利茅斯人从未去过波卡塞特,但他们通过国王授予的特权和他们与乌萨马昆签订的条约,也声称这片土地是在他们所设想的管辖权“之下”。1651 年春天,他们已经在脑海中把“波卡塞特狭地”(Pocasset Neck)** 的土地分配一遍了,包括埃斯波维特(Espowet)湾,此地“正对着罗得岛”。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乌萨马昆扮演的迈斯色以—伟大的使者迫使他运用他的外交能力,让他的盟友理解万帕诺亚格的领土关系和纳姆普的权威。纳姆普在此时和她毕生都坚称,她的故土(motherland)就是她“承袭的遗产”。她有权利和责任保持它的完整性,她将与家人们协商决定允许谁能进入她的亲属网络。通过这份契约,迈斯色以承认了唯有纳姆普才有权在其领土上授予某个殖民者个体对某块土地的使用权。尽管像莫里斯的罗得岛人和普利茅斯居民都认为“波卡塞特狭地”是块潜力十足的牧场。但对纳姆普来说,古老的埃斯波韦维特湾和诺那夸克特沼泽才是一个维持着巨大的生活生态网络,覆盖地上和地下,她必须要将其握在手里。
这一章将研究一些契约,在这些契约中维塔穆(纳姆普)作为一个主要的外交人物出现,这为她在菲利普王的战争中建立的联盟奠定了关键而又复杂的基础。在大多数历史著作中,女酋长只在战争前夕才出现,这些著作往往依赖于战后的叙事,以至于她的外交事务和针对土著人妇女的战事都消失不见了。因此,这一章必然在已有的记述中填补了大量的空白:这些文献显示了维塔穆在战前的领导能力,以及她对清教徒和他们的殖民欲望所构成的挑战。此外,将这些文献置于土著亲属网络和地理分布网络的语境下进行解读,则会揭示出,万帕诺亚格的领导人对于土地持续的流失和被占有的情况并非仅仅是默不作声或进行抵制,而是针对殖民进行“有策略的适应和调整”,例如针对殖民强加在土地上的契约和“改良”。每个部分都将展示一份文献,并以地理位置和土著人的文化系统来引导读者进行解读。本章将把维塔穆的斗争和适应调整策略与她广泛的亲属网络中男女领袖们的策略并置在一起,让我们去理解盘根错节的契约中蕴含的时间和地点,从中解读出连续性的地理方位和场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语境框架。虽然维塔穆在历史记录中的出现可能较少,但这一章将建立一个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她在菲利普王战争之前的动机和作出的调整策略。
如果你为清醒谋权的女主叫好,
如果你钟爱飒爽逆袭的剧情,
那么这本《亲爱的族人》,
或许正是你下一部最该追更的——“历史大女主”真实史诗。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
[美]丽莎·布鲁克斯(Lisa Brooks) 著
赵辛阳 张远 译
定价:128.00元
出版日期:2025年9月
内容简介
17世纪中后期,万帕诺亚格部落酋长梅塔卡姆(英国人称“菲利普”)领导北美原住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这场被称为“菲利普王之战”的冲突,是欧洲人登陆北美后爆发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本书突破传统战争史以男性将领和土地争夺为核心的叙事框架,通过三重边缘视角重叙了这段历史:被主流历史潦草带过的印第安女领袖的权威与行动如何挑战殖民者对性别秩序的想象?自小在哈佛教授西方教育的土著翻译官詹姆·普莱特是跨文化的传播使者还是部落的叛徒?被俘的清教徒女性玛丽·罗兰森的日记如何颠覆了殖民叙事与个人的性别认同焦虑?这场基督教文明与印第安文明之战,不仅展现了双方在土地观、法律观、性别观、世界观中的冲突,也刻画出身处其中的个体在双重文化认同中的焦虑与撕扯。
作者和译者简介
作者:丽莎·布鲁克斯(Lisa Brooks)于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任教,现为美国私立文理学院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英文系美国研究教授;专注于研究比较美国文学与印第安文学,以此审视“新英格兰殖民地”与“美国”之间的关联与空间;曾出版《普通的瓦罐:在东北部复原土著人的空间》(The Common Pot:The Recovery of Native Space in the Northeast)、《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Our Beloved Kin:A New History of King Philip’s War),皆致力于书写及挖掘17世纪北美大陆东北部印第安人的历史,并在学术界、出版界、媒体界获得诸多奖项。
译者:赵辛阳,武汉大学获世界史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美国史和西方古典学;译有《美国革命: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史》《血腥之所:国会中的暴力与美国内战起源》。
张远,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学与区域国别学。
媒体及学者推荐
把我们认为的小故事变成大叙事。布鲁克斯实在是让我们领略了“菲利普王战争的新历史”。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布鲁克斯的这本书为对美洲原住民历史感兴趣的学者与非专业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印第安战争期间原住民的立场和双方对接人的消失给历史学家带来了疑惑。这场被认为是美国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的片面观点将被这本书扭转。作者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了新的描述,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叙述历史的方式。
——《美国文学史》(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在之前的历史学家笔下,菲利普王战争及其余波是印第安文明衰落叙述中的一环,正是这样的叙事炮制了文明的白人替代土著人的神话,给了后世美国人以错误的认知,形成一种殖民主义化的叙事。布鲁克斯则通过对档案的挖掘和充满创见的解读,重现出菲利普王战争中女酋长维塔穆、翻译官普莱特及其印第安人亲族网络的过往,以反映这场战争中所隐含的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跨文化的交流。
——杜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一直以来,西方史学界主流把这场战争视为必不可免的正义之战,是“先进”的基督教文明取代“落后”的印第安文明之战,是不可避免发动的武力之战,以便更高效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而本书选取了双边“俘虏”这一具有跨文化色彩作为观察对象,来重新述说这场当新英格兰基督徒碰上北美原住民的战争。基于此本书延伸出新英格兰基督徒与北美印第安人在土地观、自然观、法律观、伦理观、世界观上的差异与碰撞,有着丰富的学术创见与独具一格的切入视角。
——刘建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编辑推荐
★ 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重构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
——2019年班克罗夫特奖(Bancroft Prizes)最佳美国历史与外交图书——美国史学界最高奖——哥伦比亚大学赞助
——2019年约翰·C.尤尔斯图书奖(John C. Ewers Book Award)——北美印第安人民族史最佳图书——美国西部历史协会赞助
——2019年唐纳德·L.科菲图书奖(Donald L. Fixico Award)——美国印第安人和加拿大原住民历史最佳图书——美国西部历史协会赞助
——2019年纽约图书奖(New York Book Awards)——新英格兰社会历史非虚构类
——被大众中心图书奖(the Mass Center for the Book Awards)列为第19届年度非虚构类必读书籍之一
★ 不只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史,更挖掘了北美史早期“隐秘的角落”
★ 不只是土著部落“王”的战争,更让印第安女王重站“历史中央”
★ 不只是两种种族间的冲突,更是两种文明间观念的碰撞与较量
★ 不只北美历史传统的书写,更以跨学科视角窥见美国文学之源
目录
导言
前言 卡斯科克,和平之地
第一部分 维塔穆和詹姆斯·普莱特:交换、外交和剥削
第一章 纳姆普,“我们挚爱的女族人——波卡塞特的女酋长:纽带、行动和契约”
第二章 哈佛印第安学院的文人学者和美国文学阿尔冈琴语的溯源
插曲 纳沙威:尼普穆克人地区,1643—1674年
第二部分 并非单一起因的故事:战争爆发的多重视角
第三章 女王的权利和贵格会的亲属关系
第四章 风暴来临
第五章 普莱特的反抗:俘虏詹姆斯·普莱特的叙事
第三部分 殖民遏制与印第安亲属网络:俘虏、殖民抵抗与印第安联盟版图在扩张
第六章 一路向北:1675年9月至1676年1月
插曲 1671年1月,“我的孩子们在这里,我会留下来”,梅尼梅西特
第七章 俘虏的悲歌:重新诠释罗兰森的叙事
第四部分 和平之地与战争的终结
第八章 解除被封印的战争终局
第九章 北部前线:超越替代性叙事
注释
参考文献
图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