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福这位好莱坞的“金发男孩”,凭借一己之力,在好莱坞的中心地带,建立起一个反好莱坞的独立王国。
文 | 阿布
9月16日,好莱坞著名电影人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去世,享年89岁。
罗伯特·雷德福
他是《虎豹小霸王》中潇洒不羁的“日舞小子”,是《往日情怀》里让芭芭拉·史翠珊爱恨交织的哈贝尔,是《走出非洲》里与梅丽尔·斯特里普在肯尼亚草原上空比翼齐飞的丹尼斯,更是《总统班底》中揭露水门事件真相、充满理想主义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
中国观众对他并不陌生,即便在好莱坞的星辰大海中,罗伯特·雷德福也不是流星一枚——他是优雅又反叛的偶像,是建立起独立电影王国的“圣丹斯电影节之父”,是明星,也是导演。他那头标志性的金色乱发,那双仿佛蕴藏着科罗拉多峡谷的深邃蓝色眼眸,为几代中国观众所熟知。
《往日情怀》主题曲The way we were
01
好莱坞的“金发男孩”
罗伯特·雷德福的传奇,并非始于好莱坞的红毯,或是在星光大道留下手印——而是源自少年时代的叛逆。
1936年,雷德福出生在圣莫尼卡一个普通的牛奶工家庭。童年的他,远非日后银幕上那个温文尔雅的绅士。他曾因偷窃啤酒、闯入他人后院游泳而被视为问题少年。这段经历,为他日后角色中时常流露出的桀骜不驯,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成年后,因为对绘画的喜爱,雷德福获得一笔奖学金,进入了科罗拉多大学读艺术专业。然而墨守成规的大学生活无法束缚他那颗向往远方的心。他辍学了,像杰克·凯鲁亚克笔下的“在路上”的青年一样,远赴欧洲,在巴黎、佛罗伦萨等地过着波西米亚式的流浪画家生活。这段“饥饿艺术家”的岁月,让他见识了世界的广阔与复杂。对色彩的敏锐,也仿佛为将来从事导演打好了草稿。
回到美国后,命运的指针偶然拨向了表演——在纽约,他进入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表演,从百老汇的舞台上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起初,凭借着那张无可挑剔的英俊面孔,他得到的角色大多是漂亮的“金发男孩”。但他内心深处却对这种标签充满了抗拒。他渴望证明,自己不只是有这副皮囊。
终于他等到了那部1969年的影史经典——《虎豹小霸王》。
《虎豹小霸王》
这部电影的选角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最初,20世纪福克斯公司属意的“日舞小子”人选是当时已声名显赫的马龙·白兰度。但导演力排众议,坚持起用当时名气尚不及保罗·纽曼的雷德福。他看到了雷德福身上那种独特的、混合了危险魅力与天真气质的特质,而这正是“日舞小子”这个角色的灵魂所在。
搭档保罗·纽曼
事实证明,导演眼光精准。当雷德福饰演的“日舞小子”与保罗·纽曼并肩出现在大银幕上,好莱坞最经典的双雄组合之一就此诞生。
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如此奇妙:纽曼是足智多谋、充满领袖魅力的“大脑”,而雷德福则是沉默寡言、枪法如神的“执行者”。他在片中那句经典的台词“我不会游泳!”,以及随后与纽曼一同跳下悬崖的场景,成为了无数影迷心中永恒的画面。
“我不会游泳!”
这部电影,让雷德福一跃成为国际巨星,也成为反叛、自由、潇洒不羁精神的象征。
在小李子之前,象征纸醉金迷的盖兹比是他演的
此后,他与导演波拉克合作的《往日情怀》,更是将他的“金发男孩”形象推向了顶峰。
《往日情怀》
片中,他饰演的作家哈贝尔,英俊、富有才华,却在爱情的抉择中显得懦弱。他与芭芭拉·史翠珊饰演的激进女孩凯蒂之间那段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触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弦——我们为何会爱上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又为何最终无法在一起?
搭档芭芭拉·史翠珊
影片结尾,两人在纽约街头重逢,凯蒂伸手拂去哈贝尔额前金发的那个瞬间,成为了电影史上最令人心碎的定格之一。
02
在好莱坞中心,
建立一个反好莱坞的王国
当罗伯特·雷德福的名字与票房号召力画上等号,成为好莱坞最热的巨星时,他却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选择:将目光投向了摄影机之后,以及主流视野之外的独立电影。
这份远见与决断,源于他内心深处对好莱坞制片厂体系的警惕,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
70年代中期,他主演了《总统班底》(又名《水门事件》)。
《总统班底》
这部电影改编自《华盛顿邮报》记者揭露“水门事件”的真实经历。雷德福不仅担任主演,更是影片的重要推手和制片人。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时代价值,并坚持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冷静克制的风格来呈现新闻调查的艰辛与危险。
搭档达斯汀·霍夫曼
影片摒弃了传统商业片的花哨手法,用大量的对话和细节,还原了记者们抽丝剥茧、探寻真相的过程。最终,《总统班底》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评论界赞誉,并斩获多项奥斯卡大奖,成为了新闻题材电影的标杆之作。
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拥有记录历史、影响社会、引发思考的强大力量。正是这种对电影本质的思考,催生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圣丹斯电影节。
80年代初,雷德福用他当巨星赚来的片酬,在犹他州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并以他最经典的角色“日舞小子”(Sundance Kid)命名为“圣丹斯”(Sundance)。
起初,这只是他远离好莱坞喧嚣的一片净土。但很快,他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扶持新生代电影人的基地。他目睹了太多有才华的年轻导演,因为缺乏资金和发行渠道,无法将他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好莱坞的大制片厂越来越倾向于投资安全、保守的大制作,独立、个性的声音被逐渐边缘化(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1984年,他接管了当时濒临倒闭的另一个美国本土电影节,并将其更名为“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他的愿景非常清晰:为那些不被好莱坞主流接纳的、充满勇气与创见的电影,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电影节创办初期异常艰难,资金匮乏,缺乏关注。雷德福不得不动用自己的名声和人脉,四处游说、筹款。每年他都会亲自迎来送往,与年轻的电影人们交流。他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巨星身份,而是以一个真诚的、热爱电影的前辈身份,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圣丹斯电影节成为了全世界独立电影的最高殿堂。无数如今声名显赫的导演,都带着作品前来,从这里走上了世界舞台:昆汀·塔伦蒂诺的《落水狗》、史蒂文·索德伯格的《性、谎言和录像带》、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太多太多。
圣丹斯不仅改变了无数电影人的命运,更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电影产业的生态。它向世界证明——小成本、个性化的独立电影,同样可以拥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商业潜力。
雷德福这位好莱坞的“金发男孩”,凭借一己之力,在好莱坞的中心地带,建立起一个反好莱坞的独立王国。他像一位教父,庇护着那些怀揣电影梦想的年轻人,让他们有勇气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份功绩,丝毫不亚于他在银幕上塑造的任何一个经典角色。
斯嘉丽·约翰逊的成名作《马语者》也是雷德福自导自演
03
“日落大道最后绅士”的不老风骨
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走出非洲》里,雷德福饰演的是一个热爱自由、与非洲大陆融为一体的探险家。他和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女主角一同驾驶飞机,掠过肯尼亚壮丽的草原,看成群的火烈鸟惊起……
《走出非洲》
在另一部由他自导自演的著名影片《大河恋》里,雷德福又充分展现了蒙大拿州的壮美风光。“飞蝇钓”的仪式,成为了自然与人性交融的最佳载体。影片的摄影美妙无比,每一帧都仿佛可以作为《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
《大河恋》
留下了皮特的颜值巅峰
事实上,雷德福本人也一直对自然有着无限深情与尊重。除了演戏和当导演,他还是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他并非将环保作为一种时髦的政治口号,而是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他曾为气候变化等议题不懈地奔走呼吁,还制作了多部关于环境问题的纪录片,试图用影像的力量唤醒公众意识。
随着年岁渐长,雷德福并未停下脚步。77岁高龄时,他还主演了独角戏《一切尽失》,在片中饰演一名在印度洋上遭遇船难的孤独水手,全片几乎没有台词,完全依靠他的肢体语言和眼神来展现人类在绝境中求生的意志力。
独角戏《一切尽失》
这部电影既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求生,更是一个关于衰老、孤独与尊严的寓言。银幕上那个满脸皱纹、身躯不再矫健的老人,却依然与惊涛骇浪在搏斗着。
2018年时,84岁的雷德福曾经宣布,由他主演的《老人和枪》将是他的“息影之作”。(但后来还是又客串了多部影片和纪录片,完全无法退休。)
《老人和枪》
他在片中饰演一位真实存在的、优雅了一辈子的银行劫匪。抢劫不是为了钱,而似乎是享受那种挑战的乐趣。
从年少轻狂的“日舞小子”到白发苍苍的“绅士大盗”,他始终是那个面带迷人微笑、不按常理出牌的迷人反叛者。
希望他在天国,也会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