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好莱坞电影人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于周二去世,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导演,更通过其创办的圣丹斯电影节对美国独立电影和当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表达对罗伯特·雷德福的敬意,今日影视产业观察特别编译《纽约时报》的讣闻。

罗伯特·雷德福,银幕偶像、导演与环保行动者
罗伯特·雷德福,这位从大银幕魅力男神转型为奥斯卡获奖导演的传奇人物,他的热门电影常常帮助美国人理解自身社会,而在银幕之外,他积极倡导环保事业,并推动以圣丹斯为中心的独立电影运动,于周二清晨在犹他州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
他在普罗沃附近的山区去世的消息,由公关公司Rogers & Cowan PMK的首席执行官辛迪·伯杰(Cindi Berger)在一份声明中公布。声明称,他在睡梦中去世,但未提供具体死因。“他在自己热爱的地方,被挚爱的人环绕着,”声明中写道。
雷德福厌恶好莱坞那种“简化制作”的做法,他的电影通常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分量,许多作品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诸如家庭或社会层面的悲痛以及政治腐败等严肃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巨大的明星号召力。与同等知名度的演员不同,他敢于冒险拍摄黑暗、富有挑战性的题材;虽然有人可能只把他看作阳光帅气的银幕偶像,但他的电影作品——如同他的个人生活——也包含着悲剧与哀伤的暗流。
作为演员,他的代表作包括《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1969),这部电影温情地描绘了衰落西部的流浪侠盗;以及《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讲述记者追查水门事件中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的故事。在《秃鹰七十二小时》(Three Days of the Condor, 1975)中,雷德福饰演一名卷入致命猫鼠游戏的内向中情局分析员。《骗中骗》(The Sting, 1973),讲述大萧条时期的骗子故事,为雷德福赢得了作为演员的唯一奥斯卡提名。

雷德福在1969年影片《虎豹小霸王》中的剧照,这是他最卖座的作品之一。
数十年来,雷德福都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主演,无论喜剧、剧情片还是惊悚片,他都能驾驭自如。制片方常将他包装为性感符号。虽然他表演细腻且充满魅力,但作为浪漫男主角的光环,也得益于与他搭档的女演员——1967年的《新婚燕尔》(Barefoot in the Park)中的简·方达、1973年的《往日情怀》(The Way We Were)中的芭芭拉·史翠珊、1985年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中的梅丽尔·斯特里普。《纽约客》影评人宝琳·凯尔写道:“雷德福从未如此光彩照人,除非我们透过芭芭拉·史翠珊那迷恋的目光看他。”

1980年,雷德福执导《普通人》时指导玛丽·泰勒·摩尔的场景。
他在40多岁时开始转型导演,并凭借首部导演作品《普通人》(Ordinary People, 1980)赢得奥斯卡奖,该片讲述中产家庭在儿子去世后的瓦解故事——这一题材反映了雷德福少年时期母亲去世后家中压抑的悲痛与沉默。《普通人》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三项奥斯卡奖。
他下一部导演作品《豆田战役》(The Milagro Beanfield War, 1988),讲述新墨西哥州一名农民被漠视的开发商剥夺水权的喜剧剧情片,却以失败告终。但雷德福固执地拒绝拍摄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相反,他导演并制作了《大河恋》(A River Runs Through It, 1992),这部简洁的年代剧情片讲述蒙大拿州飞钓者对人生存在的思考;以及《机智问答》(Quiz Show, 1994),讲述20世纪50年代臭名昭著的电视丑闻。《机智问答》获得四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也许雷德福对文化的最大影响,是作为独立电影推动者的身份。1981年,他创立了圣丹斯学院(一家致力于培养新电影人才的非营利机构)。1984年,他接手了犹他州一个濒临倒闭的电影节,并在几年后以学院命名。自1961年起他便是犹他当地居民,早期以演员收入购买了普罗沃峡谷两英亩土地。他曾多次表示,喜欢犹他,因为这里让他感到平静,是好莱坞浮华生活的对立面。
位于帕克城的圣丹斯电影节,成为全球独立电影展示与自由交易的重要平台。随着史蒂文·索德伯格1989年在节上带来《性、谎言与录像带》(Sex, Lies and Videotape),圣丹斯成为创新前沿的代名词。
昆汀·塔伦蒂诺、温子仁、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妮可·哈罗芬瑟、大卫·拉塞尔、瑞恩·库格勒、罗伯特·罗德里格斯、赵婷和艾娃·杜威内等导演早期均在圣丹斯得到培养。圣丹斯也成长为全球顶尖纪录片展示平台,尤其关注进步议题,如生育权、LGBTQ问题与气候变化。

2019年圣丹斯电影节在犹他州帕克城开幕当天,雷德福向记者发表讲话。
雷德福对电影节商业化日益增长的抱怨颇多,2025年参加电影节时,参与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几百人增加到超过85000人。2012年,他在雪地里穿着雪地靴前往放映现场,一位年轻助理在身后艰难跟随,他告诉记者:“我希望那些伏特加品牌、礼品袋公司、还有帕丽斯·希尔顿——都永远消失。他们与这里的事情毫无关系!”
雷德福更喜欢在犹他州隐居的牧场生活,塑造了一个“无心成名”的明星形象。他坚称,好莱坞事业只是偶然,他真正关心的其中一件事是环境保护。在很多方面,他开创了“演员兼环保人士”的典范,后来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马克·鲁法洛都继承了这一形象。

雷德福于2004年获梅丽尔·斯特里普颁发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自然之力奖”。
雷德福不喜欢被称作“激进分子”,认为这一标签过于严苛。但他确实是一名行动派。1970年,他成功阻止了在犹他州峡谷修建六车道公路的计划(有一年,他在开保时捷卡雷拉绕峡谷弯道时收到了八张超速罚单)。
五十年来,雷德福一直是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受托人。1976年,他利用影响力帮助阻止了犹他州拟建的燃煤电厂,该电厂被商界领袖视为提供就业的重要项目。他的运动包括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36页的照片特辑,展示他骑马站在拟建工厂的风景如画的凯帕洛维茨(Kaiparowits)高原上。他的行动引发了强烈反弹,人们称他为“自由派外来者”,犹他州一城镇的居民甚至焚烧了他的画像。
时不时地,有一些政治理念与他相近的人鼓励雷德福参选公职,但他总是置之不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就对政府感到失望。当时他当选为普罗沃峡谷排污区的专员(他参选的动机是为了保护自己家附近的普罗沃峡谷免遭开发与污染。但他很快遭遇官僚主义,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一种信念:独立的社会行动和通过电影讲故事,比官僚体系更能推动改变。)
“我生来就有一双挑剔的眼睛”,他在2014年接受《好莱坞报道》采访时说。“我总能看到不对的地方。我能看到哪里可以更好。我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生活的阴暗看法,尤其是在看待自己的国家时。”
加州少年
罗伯特·雷德福于1936年8月18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他的父母查尔斯·雷德福与玛莎·哈特三个月后结婚。(在他职业生涯早期,20世纪福克斯的宣传人员正式对外声称雷德福出生于1937年,这一虚假说法此后被多次重复。)
在做过送奶工之后,雷德福脾气多变的父亲成了一名会计,最终受雇于加州标准石油公司。他的母亲于1955年去世,那时雷德福正值青少年时期;死因是一种与分娩双胞胎有关的血液疾病。那对双胞胎只活了极短时间,令雷德福成为独子。母亲的去世让他充满愤怒与幻灭感。
“从小我就被灌输宗教信仰,”他后来对传记作者迈克尔·菲尼·卡兰说。“但母亲去世后,我觉得被上帝背叛了。”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雷德福在无数次采访中反复讲述他的加州少年往事,尽管细节时有变化。他喜欢把自己描绘成问题少年,有时提到过帮派斗殴,有时是偷轮毂盖,或者在拘留所过夜。“人们非常担心我最终会沦为一个废物,”他在2002年接受《电视指南》采访时说。他觉得洛杉矶范奈斯社区——他的家庭当时所居住的地方——过于死板、乏味,显示出一种贯穿一生的叛逆性格。
人们很少提及他那些早期与演艺圈的联系,这些联系曾暗示他可能的银幕前途。虽然他提到过自己在15岁时到华纳兄弟片场寻求替身工作,却遭到一笑置之。事实上,在洛杉矶西区的学校里,他结识了《江湖浪子》(The Hustler)的导演和编剧罗伯特·罗森、《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的主演扎查瑞·斯考特以及米高梅总裁多尔·沙里的子女。1959年,沙里先生制作了一部百老汇话剧《最高的树》(The Highest Tree),雷德福在其中获得了最早的舞台角色。

雷德福在1961年播出的一集电视节目《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中的剧照。
同年早些时候,他首次登上百老汇舞台,在《高个子》(Tall Story)中出演了一个只有一句台词的小角色。他最成功的百老汇演出是在1963年,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尼尔·西蒙编剧喜剧《新婚燕尔》,他饰演一个拘谨的律师,对手戏演员是饰演自由奔放妻子的伊丽莎白·阿什利。
高中毕业后,雷德福凭借棒球奖学金进入科罗拉多大学,但很快辍学,因为他觉得学校里“官僚作风太多”。他也迷上了通宵达旦的啤酒派对。
之后一年多时间里,他漂泊欧洲,在巴黎的美术学院学习艺术,立志成为画家,并在经历所谓的深度抑郁时,靠街头画像赚取零花钱。(自高中起,他就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插画师。)
回到洛杉矶后,他做过石油工人,并结识了一些摩门教学生,这些人第一年在杨百翰大学就读,之后被派往传教。他与其中一位名叫洛拉·范·瓦格南的女生交往,并于1958年结婚。
这对夫妻最终在犹他州扎根。“这里并不试图假装成别的样子”,他在1978年接受《落基山》杂志采访时说,把犹他与洛杉矶作比较,后者在他看来虚伪而浮华。“它不会先把你迎进来,然后再踢你小腿一脚。”
影评人们却乐于“踢”雷德福。
1974年,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中饰演杰伊·盖茨比,几乎遭到一致批评。宝琳·凯尔写道,雷德福“无法超越他那完美无瑕的自我沉溺”。《纽约书评》评论人罗伯特·马佐科写道,雷德福“拥有的情感就像纽约爱迪生电力公司电话录音一样机械。”

1960年的雷德福
尽管电影在票房上取得成功,但反响过于恶劣,以至于《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为什么他们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么苛刻?》的文章。文章作者福斯特·赫希列举了理由:“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失败者之一。而雷德福,这位长得像男模特的人,能符合这样的角色吗?”
票房金矿
雷德福喜欢作为性感偶像的身份——除了在他不喜欢的时候。“这种光鲜的形象有时会成为真正的障碍”,他在1974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抱怨道。尽管如此,他灿烂的笑容、微乱的红金色头发和“全美式”的外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WASP运动男”,WASP指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首先赢得了观众的心。《虎豹小霸王》获得好评,它的票房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雷德福——他凭借从尼尔·西蒙作品和多年的电视工作中磨练出的精妙喜剧节奏感——与另一位银幕偶像保罗·纽曼搭档出演。他们在1973年与同一导演乔治·罗伊·希尔再次合作了《骗中骗》(The Sting),重现了化学反应。

雷德福与纽曼《骗中骗》剧照
在评论《骗中骗》时,《纽约时报》评论人文森特·坎比写道,这部电影里“纽曼和雷德福,穿着最体面的衣服,潇洒至极,戴着撩人的软呢帽,尽显三十年代的华丽,就像旧时箭牌衬衫广告里的那两个人。”
他的其他表演成功作品包括《猛虎过山》(Jeremiah Johnson, 1972),讲述一位传奇山中猎人的故事,以及《天生好手》(The Natural, 1984),一部典型的美国故事,关于一个人获得重拾棒球梦想的第二次机会。《通天神偷》(Sneakers, 1992)是一部轻快的冒险片,雷德福在片中饰演一名安全黑客,体现了他偶尔接受“爆米花电影”的意愿。
他更冒险的作品——这些电影因他的明星号召力而得以拍摄,但违背了观众预期——包括滑雪题材的《下半生赛跑者》(Downhill Racer, 1969),他饰演一位傲慢的运动员;以及《候选人》(The Candidate, 1972),一部冷峻讽刺美国政治混乱局面的喜剧。他还成功将《鹫与鹰》(The Great Waldo Pepper, 1975),关于一战后美国幻灭感的故事,以及《电光骑士》(The Electric Horseman, 1979),一部关于过气牛仔明星的浪漫喜剧,变成了票房热门。
雷德福作为演员票房最高的作品(不包括晚年出演的两部漫威电影配角)是1993年的道德寓言《桃色交易》(Indecent Proposal),与黛咪·摩尔和伍迪·哈里森联袂出演,票房收入达2.67亿美元,折合今天的5.9亿美元。在她的《桃色交易》评论中,《纽约时报》的珍妮特·马斯林称雷德福是“银幕上最伟大的调情高手之一”。(雷德福后来对《桃色交易》表示遗憾。他说之所以接拍,是因为对影片提出的关于爱情、忠诚与金钱腐化力量的心理和伦理问题很感兴趣,但这些主题在最后的耸动版本里被冲淡了。)
雷德福与洛拉·范·瓦格南的婚姻育有四个孩子:肖娜、艾米、大卫·詹姆斯和斯科特(2个半月大时因婴儿猝死综合征去世)。这段婚姻于1985年以离婚告终。2009年,雷德福与德国艺术家西比尔·萨格斯结婚,两人是在圣丹斯学院相识的。
到那时,雷德福的家庭已历经悲痛与创伤,某些程度上堪比他在《普通人》中所描绘的情境。1983年,他的女儿肖娜的男友西德尼·李·威尔斯在科罗拉多州被枪杀。据迈克尔·菲尼·卡兰2011年出版的《罗伯特·雷德福传》所述,这一事件加深了雷德福的隐居倾向。随后肖娜又在一场可怕的车祸中幸存,当时汽车坠入水中,她被困车内。
在筹备《机智问答》之际,雷德福陪伴儿子詹姆斯经历了两次肝脏移植手术,以克服一种慢性疾病。詹姆斯最终于2020年因胆管癌去世,享年58岁。除妻子外,雷德福的在世亲人包括两位女儿——肖娜·雷德福·施洛瑟和艾米·雷德福,以及七个孙辈。
随着岁月流逝,雷德福的财务状况受到影响,部分原因是一些商业冒险时机不佳。一度计划中的连锁影院项目“圣丹斯影院”,在2000年因合作伙伴申请破产保护而告吹。2002年,雷德福通过出售一半“圣丹斯目录”(Sundance Catalog)的股份筹集现金,这家公司提供电影邮购租赁服务。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2008年他出售了在有线网络“圣丹斯频道”的股份,该频道随后由竞争对手“独立电影频道”母公司彩虹传媒运营。

2013年,雷德福在电影《一切尽失》中独自出演
这场财务震荡或许增加了他在晚年继续推动表演事业的动力。2013年,他在《一切尽失》(All Is Lost)中独自担纲主演,饰演一名在海上挣扎求生的水手。该片要求当时已近80岁的雷德福在加利福尼亚州片场的水池中长时间拍摄。几乎没有对白的《一切尽失》最终却令雷德福失望:他被奥斯卡投票者忽视。这位历尽沧桑的明星随后严厉抨击了影片的发行方路边景点公司。
“我们没有任何进入主流的宣传活动,”他在圣丹斯电影节的记者会上直言不讳地说。“他们要么不愿花钱,要么就是没能力。”
雷德福最后的表演角色包括《夜晚的灵魂》(Our Souls at Night, 2017),与方达合作的暮年爱情片,以及《老人与枪》(The Old Man and the Gun, 2018),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剧情片,讲述一名七旬银行劫匪的故事。他之所以退休,部分原因是行动日益不便;数十年的骑马和打网球严重损伤了他1米78的身躯。
纵观其职业生涯,雷德福总是不断挑战与质疑,再质疑再挑战。这种坚韧从1969年他准备出演“圣丹斯小子”时就已显现。20世纪福克斯总裁理查德·扎努克要求雷德福刮掉他为角色留的强盗胡子。他拒绝了。
“那很真实,”雷德福后来告诉传记作者卡兰。“我坚持住了。”
文章来源:
Brooks Barnes. Robert Redford, Screen Idol Turned Director and Activist, Dies at 89. New York Times. Sept. 16, 2025.
— THE END —
编译 | 尼德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