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原创 《花少7》剪辑太狠,综艺不撕才可怕,沉默成了最狠的表演

《花少7》最令我心生感慨的,并非是谁做了几多事,而是它把“体面”这层外衣公然揭开,让我们得见成年人最不愿被看见的小心思:原来不合群也会呈现在镜头当中,原来佛系也可被剪辑成精彩片段原来“自私”还能如此体面。

成年人那些不愿被看见的小心思,在镜头前反而变得格外真实

先别着急反驳哈,我想说的就是陈数,首期节目里,她去够空调遥控器的时候,弹幕里那可全是一堆啥“自私”“难搞”这类的骂声,一大片。

不过镜头切换,她独自坐在岸边等鲸,海风吹得她发丝狂舞,我竟有些艳羡,原来拒绝也可如此宁静,无需致歉,不用解释。

那英的反应挺有意思的哈,她没发火,就这么晃着裙子扇风,嘴里还嘟囔着“热死”接着就把手机音乐给关。

东北姐姐的高能量里蕴含着一种“我明白你”的心照不宣:我不认同,但我不想争吵。

就在那个时候,我突然知晓,所谓随和并非没有底线,而是把底线藏于玩笑里面,既给你颜面,也替自己找台阶。

张晚意好似就是“老好人”的生动写照,他身上挎着好些行李,还能露出虎牙乐呵一笑;有人问他:“你不生气?”他回应道:有啥值得生气的。

弹幕都刷“抱负弟弟”,可我稍觉疼爱:他不敢发怒的样子,和我刚实习时,帮整个办公室取快递的自己一模一样,本来“明理”在镜头前是吸粉妙招,而在生活中却是让人受内伤的东西。

老好人不敢生气的样子,像极了职场中小心翼翼的自己

三组切片拼接起来,节目组的潜在意图就展现出来:你看姐姐弟弟们把“人际难题”在现场加以演绎,解决办法就是这三类——耐、避、乐。

可是你我都清楚,现实中我们哪一类都没办法完全去做,于是就一边追着更新,一边在弹幕中为自己抒发情绪。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第四期的饭桌场景,陈数挂断电话,吃了几口就离开座位,镜头扫过空出来的椅子,那英突然说:“她不吃米饭,我给她拿红薯。”

一句话便把“不合群”诠释成“我记着这事儿”,原来成年人的关爱,不必一直相伴,而是你走了,我帮你维持好形象,表面挺光鲜,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

瞅见这儿,我合上iPad,给闺蜜发消息:“我发觉咱们部门那个向来不合群的同事,很像陈数。”

对方立刻回复:“知晓明天给她带个红薯,”——综艺的妙处在于:它将明星剪成镜子,使我们照见的是隔壁工位与自身。

再认真思索,节目真的是在提倡“做自我”吗?我存疑陈数的“自立”被后期配上壮阔的背景音乐,弹幕走向就从“自私”变成“姐姐好酷”,好似只要审美够高深,自私便可变为独立。

这让我警觉:当“遵从自己”成为新的政治正确,我们会不会又陷入另一种作秀?毕竟下次要是她想要融入群体,会不会反倒被嘲讽“人设崩塌”?

更有意思的是张晚意的“随遇而安”,导演团队本来可以把他发愣晒太阳的片段剪掉,可偏要给个特写,还配上字幕,“现在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这般“不较真”反倒成了新亮点,平台冲上了热搜,观众们也跟着产生了共鸣,就拿张晚意来讲吧,第二天还得接着去搬行李,你看就连“躺平”都有了热度,内卷的世界可没有真空的地方。

节目最厉害的不是制造矛盾,而是把“不撕”做成生意

这么说来,《花少7》最厉害的地方,压根不在于挑起争端,而是把“不撕”做成了生意。

节目将三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同时摆在镜头前,却从不做评判,只默默递出一只放大镜,你以为自己在寻找为人处世的参照模板,其实早就在不知不觉中投了票。

当弹幕刷着“心疼”或是“爽到了”的时候算法已经在悄悄记录:这一代年轻人,喜好也就是这么个情况,

那英的“不较真”也存在风险,她越是嘻嘻哈哈的,我越为她担心:倘若某一天身体不舒服想请假,会不会被剪辑成“英子也害怕了”?

毕竟节目需要她的能量,就像领导需要你一直在线一样,一旦高能量的形象树立起来,崩塌的时候就是双倍的反作用,原来“温和”的背后是更高的情绪成本,只是镜头还没捕捉到算账的时候。

写到此处,我反倒想开了:真人秀并非解惑之卷,它仅仅是把问题展现得更精妙些,摆在我们面前,下一回陈数会不会依旧形单影只?张晚意会不会突然动怒?那英是否也会有疲惫得不愿哄人的凌晨?

我并不清楚,但我坚信——只要他们还在镜头中诠释“怎样和世界相处”,屏幕外的我们就能偷得些许勇气,延续自己的演出。

因此不要急于随便给任何人发送“红薯”先问问自己:要是现在被24小时跟拍,你的人设标签会是什么?还有你真的想一直这样演下去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原创 《花少7》剪辑太狠,综艺不撕才可怕,沉默成了最狠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