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9月13日电(记者邹尚伯)“母亲病了/我说的是/战争年代子弟兵的母亲/自然也是我的母亲/……/我不晓得/母亲怎么会瘦成这样/眉棱、颧骨像隆起的山丘/枕上的白发像一团云/她那颗燃烧过火焰的心/似乎要停止跳动/她那枯瘦的细腿/再不能踏上故乡的山水……”1987年,著名作家魏巍在容城县一位人称“官大妈”的老人病榻前写下了这首诗。
是什么样的人让魏巍称之为“母亲”?“官大妈”这个称呼是怎么流传开的?带着疑问,记者来到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实地寻访抗战印记。
“容城县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非常激烈。其中,一些通过提供隐蔽场所掩护部队及伤员,或用传递情报等方式帮助八路军的农户被称为堡垒户。”《容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主编曹宏君告诉记者,容城县曾涌现出一批堡垒户,“官大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官大妈”本名刘大娟,是容城县平王乡小先王村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铁壁合围,修筑据点、炮楼、挖封锁沟。刘大娟带领三个孩子,挖地道、送情报、站岗放哨、护理伤病员、筹粮物。
据记载,有一次,抗日指战员集中到刘大娟家开会,她快人快语地在会议上认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战士和群众听说了这件事,都风趣地说:“哎呀,咱大妈那不成了‘官大妈’了?”之后“官大妈”这个称呼就传开了。
“传来传去,有些不了解原委的同志,便以为‘官大妈’的意思就是‘大家共同的大妈’。这样理解倒也不错,因为我把所有的抗日战士都当作亲儿子一样对待。”刘大娟在回忆文章中提到。
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刘大娟用勇敢和智慧帮助战士们躲过了一次又一次搜查,巧妙地化解了多次危机。
“一天,敌人包围了我们村。当时部队领导正住在村里,我劝他们化装往外混,混不成再冲。”刘大娟在回忆文章中说道,她让两人把枪藏在腰中,文件放在一个小包袱里,包袱上放着一卷烧纸,化装成外出吊丧的模样。然后刘大娟一手揽着包袱,一手抱着孩子,哭着走在前面,最后成功混出了村。
由于战士们经常在刘大娟家活动往来,时间长了,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有一次为了掩护伤员转移,她甚至来不及招呼女儿。刘大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事后,女儿眼泪汪汪地说,“妈呀!你怎么就扔下我不管啊?”我一把抱住女儿,心里这个翻腾,“孩子,莫怪妈心狠,妈如果顾了你,我们的伤员同志就会有危险,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自1938年起,在“官大妈”家隐蔽的干部、战士不计其数,还有一批著名的宣传和文艺工作者,如秦兆阳、钟惦裴、马建民、杨沫等。
1944年,刘大娟出席晋察冀边区在阜平县召开的第二次抗日英模大会,被授予“拥军模范”奖章。在这个会议上,刘大娟结识了魏巍,魏巍被她的事迹感动,后多次前往小先王村采风,与刘大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刘大娟成为魏巍长篇小说《东方》中英雄杨大妈的原型。
“魏巍之后来过好几次,有一次还在我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东方》里经常出现的大清河,就是我们村村东的一条河,他对这里感情非常深。”刘大娟的孙子吕立先告诉记者。
如今,这位从小跟着刘大娟长大的孙子已经69岁。回忆起当年,吕立先感慨不已:“奶奶经常给我念叨抗战时期的故事,那些干部和战士的人名就好像印在了脑海中,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她描述当时转移时的紧张场景。”
耳濡目染的熏陶让革命精神在吕立先的心中留下了种子,他长大后志愿参军,如今已退休定居保定。家乡小先王村已融入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五组团,村民也已整体搬迁至容东片区。“现在时间多了,我没事就回来看一看,一年一个样。”吕立先感慨道。
1987年,刘大娟病逝,与她的丈夫吕瑞芬合葬。魏巍为他们夫妻题写了碑文:“……她在日寇汉奸肆虐的残酷环境中,舍生忘死地掩护我子弟兵及地方干部……他们为抗日所做的贡献,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
如今的小先王村,已经种植了茂密的树林,成为“千年秀林”的一部分。与村子隔河相望的,便是北京林业大学等四所高校的雄安校区,那里塔吊林立,建设如火如荼。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雄安新区这座从革命老区崛起的“未来之城”,将不变的红色基因化为成长的力量,准备迎接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