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芒果TV社交观察真人秀《超棒的我们》第六期播出后,节目主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24小时内新增3.2亿,其中近四成讨论集中在“黄博远戏剧性表现”这一细分词条上。业内普遍关注,这位此前以歌手身份活跃的年轻艺人,为何在综艺语境中突然呈现出“化学反应放大器”效应。
“守护天使”任务原本只是节目组设计的一次隐藏身份游戏:九位少年互为守护对象,需在不被发现的前提下完成指定关怀动作。但黄博远迅速把规则玩出了叙事张力——他先故意向镜头暴露自己“疑似”守护身份,又在集体讨论时以夸张演技“一秒十个假动作”带偏推理方向,致使其他成员在互相猜疑中触发连锁反应。最终揭晓时,他单膝跪地、拥抱、摸头杀等动作一气呵成,被弹幕戏称为“零帧起手名场面”。
中国传媒大学综艺研究所研究员李筱牧指出,这一片段的戏剧性并非单纯依靠剧本,而是嘉宾对“信息不对等”节奏的精准拿捏。“黄博远把‘真假难辨’的戏剧核心拆解成三步:先制造假线索,再放大群体焦虑,最后给出超出预期的情感释放,这符合经典三幕剧结构。”李筱牧认为,这种能力往往出现在职业综艺咖身上,而非唱跳歌手。
数据侧面佐证了这一判断。酷云eye统计显示,第六期播出当晚,黄博远个人镜头时长仅占11%,却贡献了43%的有效弹幕和67%的热搜截图。舆情监测机构“知微”发布的报告将这种现象定义为“低镜头占比、高情绪占比”,上一次出现类似数据模型还是2023年《蘑菇屋》中的张颂文。
值得注意的是,黄博远在节目中的“失控感”与其音乐舞台形象形成鲜明反差。在同期上线的第七期中,王勉作为飞行嘉宾出现,黄博远瞬间切换成“追星小迷弟”,说话打结、手足无措的青涩状态再度成为话题。这种“人格反差”被部分观众视为“真实”,也有学者提醒需警惕“人设叠加”带来的认知疲劳。
节目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最初邀请黄博远是基于其“舞台经验足、反应速度快”的评估,并未预设“综艺黑马”路线。“但他在首次录制时就展现出对镜头语言的敏感度,会主动询问机位角度和剪辑点,这在年轻艺人中并不常见。”总导演刘可表示,后期团队已减少对黄博远片段的额外花字加工,“保留原始戏剧张力即可”。
随着节目进入后半程,黄博远的“综艺感”是否会被过度消耗成为新的讨论焦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曹书乐认为,观众对戏剧性的需求存在周期律,“当嘉宾的套路被完全识别,惊喜感就会递减”。他建议,《超棒的我们》后续可以通过引入外部变量(如陌生人互动、极限任务)来重新打破既有关系网,以维持叙事张力。
目前,黄博远已确定加盟另一档S+级户外真人秀,节目组同样来自芒果TV内部团队。业内人士分析,如果黄博远能在不同场景下复制甚至升级其戏剧调度能力,将有机会填补国内“95后职业综艺人”的空白;反之,则可能陷入“一招鲜”的消耗路径。答案或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