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带着抗战大剧《归队》终于亮相,一经播出便捷报频传——首播当日便夺下央视档收视冠军,同时收获观众如潮的掌声与好评。
纵观胡军的演艺生涯,从当年意气风发的乔峰,到近年《北上》中沉稳厚重的谢天成,他几乎把“年代剧与抗战剧”当作了自己的舒适区。而在《归队》中,他再度担纲主演,仅开播一小时,便杀入热榜前三,气势如虹。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争议逐渐浮出水面——“好马也得配好鞍”,即便胡军发挥稳定,若搭档欠火候,整体效果依旧难免打折扣。
这一次与胡军合作的,是同样年过半百的李乃文。作为演员,他并非没有代表作,《三大队》《坚如磐石》里,他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外形上,他沉稳大气,不输年轻演员。但《北上》时,他的演技状态已显疲态,在《归队》中更是被放大。
李乃文的问题在于,他似乎带着综艺中的“喜感”走进了抗战剧。综艺需要搞笑夸张,靠瞬时的段子和表情制造轻松氛围;而抗战剧则以“苦难”“悲壮”为核心,强调真实与沉重。遗憾的是,他没有顺利切换表演模式——该悲恸时却显得浮夸,该坚毅时反倒笑意盈盈,生生把悲壮的氛围演成了“轻喜剧桥段”。
尤其是剧中“英勇就义”的场面,原该让人心头一紧,却因他似笑非笑的神态,硬生生被消解为“尴尬搞笑”。这一失衡,不仅拉低了角色的厚重感,也削弱了观众的代入感。
相比之下,胡军的表演堪称稳如磐石。他声音浑厚,一嗓子便能把观众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外形硬朗,肌肉线条勾勒出劳动人民的真实气质,正是抗战剧所需的“铁骨铮铮”。当小队被突袭打散,他第一时间寻找战友的急切眼神,更是将人物的责任与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反观李乃文,他的角色本该具备层次感,却因演绎过轻,反倒流于“普通兵”的套路化表现。于是,观众很容易便看出了两位演员在状态与功力上的差距。
不得不承认,演员的职业生涯很难永远巅峰。胡军作为老戏骨,依旧是“抗战剧的定心丸”;而李乃文的失误,也让人不得不感叹:演艺这碗饭,并非一生都能轻松咽下。
总的来说,《归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但演员之间的表演落差,成为难以忽视的遗憾。或许这也说明,抗战剧的难点并非剧本,而是如何挑选最契合的演员。
那么,你是否也在观剧时感受到了这种差距?欢迎留下你的看法。